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临床学论文--针灸疗法临床应用论文

背俞穴埋线配合针刺治疗中风偏瘫临床疗效观察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引言第8-10页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第10-26页
 一、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第10-12页
  (一) 关于病名第10页
  (二) 病因病机第10-11页
  (三) 关于治疗第11-12页
 二、西医学对中风偏瘫的认识第12-14页
 三、本病的治疗现状第14-21页
  (一) 中医药治疗第14页
  (二) 西医治疗第14页
  (三) 中西医结合治疗第14-15页
  (四) 针灸治疗第15-21页
 四、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作用机制第21-23页
  (一) 改善脑的氧代谢和脑血流量第21-22页
  (二) 改善脑电活动第22页
  (三) 调整血液流变学的异常第22页
  (四) 调整血脂异常第22-23页
  (五) 调整神经生化代谢紊乱第23页
 五、穴位埋线疗法第23-24页
  (一) 中医治疗机理探讨第23-24页
  (二) 现代医学的认识第24页
 六、背俞穴第24-26页
  (一) 与其它经脉的联系第24页
  (二) 与脏腑的联系第24-25页
  (三) 背俞穴的解剖形态学基础第25-26页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第26-34页
 一、研究内容第26-29页
  (一) 病例来源第26页
  (二) 诊断标准第26-28页
  (三) 纳入标准第28页
  (四) 排除标准第28页
  (五) 剔除病例标准第28页
  (六) 退出(脱落)病例标准第28-29页
 二、研究方法第29-32页
  (一) 分组方法第29页
  (二) 一般情况第29-30页
  (三) 治疗方法第30-31页
  (四) 疗效评价第31-32页
  (五) 统计分析第32页
 三、结果与分析第32-33页
  (一) 治疗后两组总体疗效比较第32页
  (二)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变化比较第32-33页
  (三) 四肢简化Fugl-Meryer疗效评分比较第33页
  (四) Barther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第33页
  (五) 中医证型与疗效的关系第33页
 四、不良反应第33-34页
第三部分 讨论第34-39页
 一、背俞穴埋线配合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评价第34页
 二、背俞穴埋线配合针刺治疗中风偏瘫可能的作用机理第34-37页
  (一) 背俞穴埋线治疗中风偏瘫第34-36页
  (二) 体针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第36-37页
  (三) 两种治法的共同作用第37页
 三、进一步研究思路第37-39页
结语第39-40页
问题与展望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7页
附录第47-58页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58-59页
致谢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加味通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下一篇:中药在腰椎滑脱症术后应用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