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27页 |
1 植物突变体创造及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物理诱变 | 第11-12页 |
·化学诱变 | 第12-13页 |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13-14页 |
2 植物分枝类型、发育相关的基因及分枝发育的激素调控 | 第14-23页 |
·植物分枝类型 | 第14-15页 |
·植物分枝分枝发育的相关基因 | 第15-19页 |
·与腋生分生组织形成相关的基因 | 第15-17页 |
·lateral suppressor(ls)/Lateral suppressor(LAS) | 第15页 |
·monoculm1(moc1) | 第15-16页 |
·LBD基因家族 | 第16-17页 |
·blind(bl)/torosa(to) | 第17页 |
·与腋生分生组织生长相关的基因 | 第17-19页 |
·与腋生分生组织形成和生长均相关的基因 | 第19页 |
·Teosinte branched1(TB1) | 第19页 |
·supershoot/bushy(sps/bus) | 第19页 |
·植物主要激素对分枝发育的调控 | 第19-23页 |
·生长素 | 第19-22页 |
·赤霉素 | 第22-23页 |
3 农作物分蘖的意义及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4 小麦重要农艺性状分子标记遗传图谱构建 | 第24-25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5-27页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第27-73页 |
第一章 普通小麦望水白多分蘖、矮秆突变体的鉴定 | 第27-43页 |
一 材料与方法 | 第27-31页 |
·供试植物材料 | 第27页 |
·试验方法 | 第27-31页 |
·矮秆多分蘖突变体H167的产生过程 | 第27-28页 |
·矮秆多分蘖突变体H167的表型鉴定 | 第28页 |
·幼苗生长及分蘖动态调查 | 第28页 |
·根系比较试验 | 第28页 |
·苗期赤霉酸处理 | 第28-29页 |
·激素含量的测定 | 第29页 |
·Real-Time PCR | 第29-31页 |
·总RNA的提取及纯化 | 第29-30页 |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30页 |
·Real-Time PCR反应体系 | 第30-31页 |
·Real-Time PCR反应条件 | 第31页 |
二 结果分析 | 第31-41页 |
·突变体H167的表型特征 | 第31-33页 |
·苗高及分蘖发育特性 | 第33-35页 |
·根部性状特征 | 第35-36页 |
·外施赤霉酸对望水白和H167幼苗形态、胚芽鞘长度、苗高及第一片叶长的影响 | 第36-38页 |
·内源赤霉素含量的测定 | 第38页 |
·叶片组织不同时期IAA含量测定以及侧枝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38-41页 |
三 讨论 | 第41-43页 |
第二章 望水白多分蘖、矮秆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43-49页 |
一 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1 供试植物材料 | 第43页 |
2 试验方法 | 第43-44页 |
二 结果分析 | 第44-47页 |
·(H167×苏麦3号)F_2群体有效分蘖和株高性状次数分布 | 第44页 |
·(H167×苏麦3号)F_2群体有效分蘖、株高性状遗传分析和遗传参数估计 | 第44-47页 |
三 讨论 | 第47-49页 |
第三章 (H167×苏麦3号)F_2群体遗传图谱的构建及有效分蘖、矮秆相关QTL的初步定位 | 第49-73页 |
一 材料与方法 | 第49-54页 |
1 供试植物材料 | 第49页 |
2 试验方法 | 第49-54页 |
·田间表型 | 第49-50页 |
·分子标记分析 | 第50-53页 |
·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53页 |
·QTL定位 | 第53页 |
·QTL命名方法 | 第53-54页 |
二 结果与分析 | 第54-69页 |
·亲本、F_1、F_2有效分蘖与株高性状分析 | 第54页 |
·分子标记分析 | 第54-60页 |
·亲本间多态分子标记筛选 | 第54-55页 |
·分子标记在F_2群体中的分离特点 | 第55-60页 |
·标记连锁分析及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60-64页 |
·(H167×苏麦3号)F_2群体有效分蘖、株高性状相关QTL定位 | 第64-67页 |
·H167有效分蘖、株高性状相关分子标记筛选 | 第67-69页 |
三 讨论 | 第69-73页 |
·遗传作图群体的选择 | 第69页 |
·分子标记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69-70页 |
·分子标记的偏分离分析 | 第70页 |
·小麦有效分蘖QTL的定位 | 第70-71页 |
·小麦株高QTL的定位 | 第71-73页 |
全文结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