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32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与理论依据 | 第12-22页 |
1.2.1 研究现状 | 第12-21页 |
1.2.2 理论依据 | 第21-22页 |
1.3 研究设计 | 第22-32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2-23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1.3.4 研究思路 | 第25-26页 |
1.3.5 搭建知识模型和研究框架图 | 第26-29页 |
1.3.6 创新之处 | 第29-30页 |
1.3.7 调研地选取和调研对象基本特征描述分析 | 第30-32页 |
2 新生代农民工智能手机使用与特征分析 | 第32-46页 |
2.1 新生代农民工智能手机使用特征 | 第32-37页 |
2.1.1 媒介接触时间:断裂与仪式凸显 | 第33-35页 |
2.1.2 手机使用目的:交流与获取信息增强 | 第35-36页 |
2.1.3 APP偏好:社交媒体为主导 | 第36页 |
2.1.4 维护已有关系:微信与QQ强盛 | 第36-37页 |
2.2 新生代农民工智能手机使用多元分析 | 第37-46页 |
3 信息:新生代农民工智能手机信息获取行为与赋权 | 第46-56页 |
3.1 新生代农民工手机信息获取与社会背景的交叉分析 | 第46-47页 |
3.2 四种信息获取行为框架 | 第47-51页 |
3.2.1 随意性获取:信息阅读的广泛性 | 第48-49页 |
3.2.2 习惯性获取:信息获取的被动性 | 第49页 |
3.2.3 质疑性获取:认知态度的消极性 | 第49-50页 |
3.2.4 被动性获取:关注方式的随意性 | 第50-51页 |
3.3 信息获取过程的城市融入效力 | 第51-54页 |
3.3.1 推拉效应 | 第51-52页 |
3.3.2 适应效应 | 第52-53页 |
3.3.3 补偿效应 | 第53-54页 |
3.4 信息获取过程中的延伸与异化 | 第54-56页 |
3.4.1 消遣型信息获取下的安全与归属 | 第54页 |
3.4.2 模仿型惯习下的城市适应 | 第54-55页 |
3.4.3 景观型符号下的赋权 | 第55页 |
3.4.4 视觉型传播下的幻象 | 第55-56页 |
4 表达:新生代农民工智能手机表达行为与赋权 | 第56-70页 |
4.1 新生代农民工表达现状描述 | 第56-60页 |
4.1.1 表达渠道的多元化 | 第57-58页 |
4.1.2 表达对象的熟人圈子化 | 第58-59页 |
4.1.3 表达话题的狭窄化 | 第59页 |
4.1.4 表达认知的无力化 | 第59-60页 |
4.2 符号景观的权力与抗争 | 第60-70页 |
4.2.1 媒介维权意识的呈现与表达 | 第60-61页 |
4.2.2 权力的布展与形塑 | 第61-64页 |
4.2.3 微信群的支配与反抗 | 第64-70页 |
5 行动:新生代农民工行动能力与赋权 | 第70-81页 |
5.1 新媒介平台的互动机制 | 第70-74页 |
5.1.1 新媒介平台互动机制的数据呈现 | 第70-72页 |
5.1.2 新沟通系统中的互动行为 | 第72-74页 |
5.2 微信群的链接与建构 | 第74-77页 |
5.2.1 微信群的建立与勾连 | 第74-76页 |
5.2.2 微信群的归属与认同 | 第76-77页 |
5.3 维权行为的取向与分化 | 第77-81页 |
6 研究结论与不足 | 第81-85页 |
6.1 新生代农民工的智能手机使用 | 第81页 |
6.2 新生代农民工智能手机使用与技术赋权 | 第81-83页 |
6.2.1 智能手机使用与信息赋权 | 第82页 |
6.2.2 智能手机使用与表达赋权 | 第82页 |
6.2.3 智能手机使用与行动赋权 | 第82-83页 |
6.3 研究不足之处 | 第83-85页 |
结语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2页 |
附录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95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