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 ·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概述 | 第18-29页 |
|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知识分子的理论 | 第18-21页 |
| ·列宁、斯大林关于知识分子的理论 | 第21-22页 |
| ·中共主要领导人的知识分子思想 | 第22-28页 |
| ·毛泽东的知识分子思想 | 第23-26页 |
| ·邓小平的知识分子思想 | 第26-27页 |
| ·江泽民、胡锦涛的知识分子思想 | 第27-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建国后至广州会议前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演变 | 第29-36页 |
| ·建国后至广州会议前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演变历程 | 第29-32页 |
| ·“包下来”和“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 | 第29-30页 |
| ·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 第30-31页 |
| ·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左”倾错误 | 第31-32页 |
| ·建国后至“广州会议”前知识分子政策演变的原因 | 第32-34页 |
| ·党的思想路线曲折发展的影响 | 第32-33页 |
| ·党对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影响 | 第33页 |
| ·党在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判定上双重标准的影响 | 第33-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 第四章 广州会议与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新界定 | 第36-52页 |
| ·广州会议的背景和有利条件 | 第36-39页 |
| ·广州会议的背景 | 第36页 |
| ·广州会议的有利条件 | 第36-39页 |
| ·广州会议的召开和主要内容 | 第39-44页 |
| ·广州会议概括 | 第39-40页 |
| ·广州会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主要内容 | 第40-43页 |
| ·广州会议的反响 | 第43-44页 |
| ·广州会议的历史贡献 | 第44-49页 |
| ·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观 | 第44-45页 |
| ·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党内知识分子政策中的“左”倾错误 | 第45-46页 |
| ·团结了知识分子,有利于推动党的统战工作的发展 | 第46-47页 |
| ·有利于推动当时社会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 第47-48页 |
| ·为新时期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 | 第48-49页 |
| ·广州会议的不足 | 第49-50页 |
| ·会议精神没有得到党中央的一致认同 | 第49页 |
| ·广州会议未能实现对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调整 | 第49-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 第五章 广州会议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曲折与调整 | 第52-56页 |
| ·广州会议后知识分子政策的曲折 | 第52-53页 |
| ·文革结束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调整 | 第53-55页 |
| ·明确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 第53页 |
|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 第53-54页 |
| ·关爱知识分子的生活 | 第54-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六章 广州会议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 第56-63页 |
| ·广州会议的历史经验 | 第56-59页 |
| ·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党的思想路线紧密相连 | 第56页 |
| ·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界定关系着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是否正确 | 第56-57页 |
| ·知识分子政策的发展深受政治体制的影响 | 第57-58页 |
| ·知识分子政策调整与党和国家对待知识与人才的态度有关 | 第58-59页 |
| ·广州会议给当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发展的启示 | 第59-62页 |
|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观 | 第59-60页 |
| ·知识分子政策要符合客观实际 | 第60-61页 |
| ·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尚 | 第61-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 结论 | 第63-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