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前言 | 第9-11页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1-14页 |
·研究范围 | 第11页 |
·构造格局 | 第11页 |
·局部构造特征 | 第11-14页 |
第二章 晚古生代构造特征与演化 | 第14-17页 |
·晚古生代构造性质及构造格局 | 第14-15页 |
·大庆及周边晚古生代构造演化 | 第15-17页 |
第三章 晚古生代地层划分与地层厚度 | 第17-26页 |
·地层区划 | 第17-19页 |
·北疆-兴安地层区(Ⅰ) | 第17-18页 |
·那丹哈达岭-兴凯地层区(Ⅱ) | 第18-19页 |
·腹地石炭-二叠系地层划分 | 第19-23页 |
·中二叠统杜尔伯特板岩组 | 第20页 |
·中二叠统一心组 | 第20-21页 |
·上二叠统林甸蚀变火山岩组 | 第21页 |
·上二叠统四站板岩组 | 第21-23页 |
·C-P 的厚度及分布 | 第23-26页 |
第四章 沉积环境及其演化 | 第26-36页 |
·古气候 | 第26-27页 |
·早石炭世古气候 | 第26页 |
·晚石炭世古气候 | 第26页 |
·早(中)二叠世古气候 | 第26页 |
·晚二叠世古气候 | 第26-27页 |
·古生物 | 第27页 |
·石炭-二叠古生物简述 | 第27页 |
·古生物地理区划 | 第27页 |
·主要岩石类型及特征 | 第27-29页 |
·主要岩石类型 | 第27-28页 |
·不同地质时期岩石类型组合特征 | 第28-29页 |
·沉积环境和相 | 第29-34页 |
·早石炭世沉积环境和相 | 第29-31页 |
·晚石炭世沉积环境和相 | 第31-32页 |
·二叠纪沉积环境和相 | 第32-34页 |
·沉积演化规律 | 第34-36页 |
·纵向沉积演化 | 第34-35页 |
·横向沉积演化 | 第35-36页 |
第五章 晚古生代烃源岩评价 | 第36-59页 |
·烃源岩岩石类型 | 第36页 |
·烃源岩分布 | 第36-43页 |
·松辽盆地内部石炭-二叠系烃源岩分布 | 第36-38页 |
·松辽盆地周边石炭-二叠系烃源岩分布 | 第38-43页 |
·烃源岩定性评价 | 第43-51页 |
·有机质丰度 | 第43-45页 |
·有机质类型 | 第45-46页 |
·有机质成熟度 | 第46-51页 |
·沉积埋藏史 | 第51-52页 |
·持续埋藏型 | 第51-52页 |
·平衡埋藏型 | 第52页 |
·短暂浅埋型 | 第52页 |
·烃源岩的热演化史 | 第52-57页 |
·最高古地温梯度的恢复 | 第52-53页 |
·上覆地层沉积前石炭-二叠系地层镜质体反射率的恢复 | 第53-57页 |
·松辽盆地石炭-二叠系资源量 | 第57页 |
·大庆探区与四川东部地区对比 | 第57-59页 |
第六章 生储盖组合油气资源前景评价 | 第59-63页 |
·储盖条件 | 第59-60页 |
·储集层 | 第59页 |
·盖层 | 第59页 |
·生储盖组合 | 第59-60页 |
·勘探远景分析 | 第60-61页 |
·石炭-二叠系油气富集有利区预测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详细摘要 | 第69-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