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绪论 | 第11-18页 |
一 本文选题解释 | 第11-12页 |
(一) 本文选题依据 | 第11页 |
(二) 本文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三) 本文研究范围及题目确定 | 第12页 |
二 本文研究目的、理论意义和课题研究学术价值 | 第12-13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二)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三) 课题研究学术价值 | 第12-13页 |
三 战国货币列国间流通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6页 |
(一) 战国钱币搜集整理 | 第13页 |
(二) 战国货币窖藏研究 | 第13-14页 |
(三) 货币古文字考释 | 第14页 |
(四) 古籍货币思想研究 | 第14-15页 |
(五) 历史地理与货币关系梳理 | 第15页 |
(六) 其他著作中的货币流通研究 | 第15-16页 |
四 研究内容、方法、特色与创新点 | 第16页 |
(一) 学位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三) 研究特色 | 第16页 |
(四) 创新点 | 第16页 |
五 论文研究中的不足 | 第16-18页 |
第一章 战国货币列国间流通原因探析 | 第18-35页 |
一 地理因素 | 第18-21页 |
(一) 各国疆域 | 第18-19页 |
(二) 各国贸易禀赋及对外所需商品 | 第19-21页 |
二 生产力发展水平 | 第21-24页 |
(一) 生产工具和水利工程 | 第22-23页 |
(二) 生产力发展不均衡下的商品经济发展 | 第23-24页 |
三 社会结构 | 第24-27页 |
(一) 社会分层及各阶层生活方式 | 第25-26页 |
(二) 地域性行政组织 | 第26-27页 |
四 思想观念 | 第27-28页 |
(一) 对土地态度的变化 | 第27页 |
(二) 对商人观念的变化 | 第27-28页 |
五 人口因素 | 第28-30页 |
(一) 人口数量 | 第29页 |
(二) 人口分布 | 第29页 |
(三) 人口迁移 | 第29-30页 |
六 生活需求层次结构 | 第30-34页 |
(一) 服饰 | 第31页 |
(二) 饮食 | 第31-32页 |
(三) 衣食之外所需物资 | 第32-33页 |
(四) 交通运输 | 第33-34页 |
七 小结 | 第34-35页 |
第二章 列国间货币流通的基本分析 | 第35-65页 |
一 先秦时期货币流通回顾 | 第35-37页 |
(一) 新石器时期 | 第36页 |
(二) 三 代 | 第36-37页 |
(三) 春秋战国 | 第37页 |
二 战国时期货币本位探讨 | 第37-38页 |
三 珠玉流通 | 第38-45页 |
(一) 珠玉为币的具体概念 | 第39页 |
(二) 珠玉作为货币的必然性 | 第39-41页 |
(三) 珠玉在列国间货币流通中的使用 | 第41-43页 |
(四) 珠玉在战国列国间货币流通中的地位 | 第43-44页 |
(五) 珠玉在货币列国间流通中媒介作用的衰退原因分析 | 第44-45页 |
四 黄金流通 | 第45-51页 |
(一) 黄金列国间流通货币身份的确定 | 第45-49页 |
(二) 黄金在战国货币列国间流通体系中的定位 | 第49-51页 |
五 青铜铸币流通 | 第51-60页 |
(一) 考古发现的几个典型范例 | 第51-53页 |
(二) 青铜铸币国际流通分析 | 第53-60页 |
六 实物货币流通 | 第60-63页 |
(一) 谷物 | 第60-61页 |
(二) 布帛 | 第61-62页 |
(三) 其它实物货币 | 第62-63页 |
七 小结 | 第63-65页 |
第三章 影响货币列国间流通的因素分析 | 第65-76页 |
一 政令法规 | 第65-70页 |
二 货币差异 | 第70-71页 |
(一) 货币发展趋势 | 第70页 |
(二) 货币流通方向 | 第70-71页 |
三 商品经济发展 | 第71-72页 |
四 工商食官 | 第72-73页 |
五 政治格局 | 第73-74页 |
六 小结 | 第74-76页 |
结语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后记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