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15页 |
缩略词 | 第15-16页 |
前言 | 第16-17页 |
第一章 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17-36页 |
引言 | 第17页 |
1 材料 | 第17-19页 |
·实验对象 | 第17-19页 |
·设备及相关软件 | 第19页 |
2 方法 | 第19-27页 |
·选取实验对象 | 第19-20页 |
·获取CT二维断层图像 | 第20-21页 |
·建立脊柱侧凸三维几何模型 | 第21-23页 |
·模型的几何清理 | 第23-24页 |
·壳单元网格的初步划分 | 第24页 |
·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4-27页 |
3 结果 | 第27-28页 |
4 讨论 | 第28-35页 |
·有限元基本知识 | 第28-29页 |
·有限元法的优点和不足 | 第29-31页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1-33页 |
·求解方式的选择 | 第33-34页 |
·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有限元模型建立的意义 | 第34页 |
·本模型的特点和局限性 | 第34-35页 |
5 结论 | 第35-36页 |
第二章 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 第36-51页 |
引言 | 第36页 |
1 材料 | 第36页 |
2 方法 | 第36-38页 |
·有限元模型与研究对象的几何相似性验证 | 第36-37页 |
·T1-T4、T5-T8、T9-T12分节段验证 | 第37页 |
·T1-L1节段验证 | 第37-38页 |
3 结果 | 第38-49页 |
·有限元模型与研究对象的几何相似性验证结果 | 第38-41页 |
·T1-T4、T5-T8、T9-T12节段验证结果 | 第41-46页 |
·T1-L1节段验证结果 | 第46-49页 |
4 讨论 | 第49-50页 |
5 结论 | 第50-51页 |
第三章 三维有限元模型生物力学属性的个体化 | 第51-65页 |
引言 | 第51页 |
1 材料 | 第51页 |
2 方法 | 第51-55页 |
·拍摄仰卧位脊柱全长左右侧屈位X片 | 第51-52页 |
·有限元模型模拟仰卧位左右侧屈试验 | 第52-53页 |
·有限元模型材料属性的参数优化 | 第53-54页 |
·优化后模型的再验证 | 第54-55页 |
3 结果 | 第55-62页 |
·临床试验和计算机模拟试验差异的结果分析 | 第55-57页 |
·仰卧位左右侧屈试验验证结果 | 第57-60页 |
·站立试验验证结果 | 第60页 |
·参数优化后有限元模型的几何形态学特征 | 第60-62页 |
4 讨论 | 第62-64页 |
5 结论 | 第64-65页 |
第四章 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后路三维矫形有限元模拟研究 | 第65-86页 |
引言 | 第65页 |
1 材料 | 第65-66页 |
2 方法 | 第66-69页 |
·思路与流程 | 第66页 |
·钉棒系统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和装配 | 第66页 |
·边界和加载条件 | 第66-67页 |
·矫形过程的模拟 | 第67-68页 |
·术后站立情况的模拟 | 第68页 |
·评估指标 | 第68页 |
·不同矫形策略的生物力学分析 | 第68-69页 |
3 结果 | 第69-75页 |
·矫形完成后冠状面情况 | 第69-70页 |
·矫形完成后矢状面情况 | 第70-71页 |
·矫形完成后水平面去旋转情况 | 第71页 |
·融合节段与其近端非融合节段的过渡情况 | 第71-73页 |
·旋棒完成后,螺钉与椎弓根界面应力变化情况 | 第73页 |
·各矫形方案所需最大扭矩 | 第73-74页 |
·模拟站立位时应力的大小及分布情况 | 第74-75页 |
4 讨论 | 第75-84页 |
·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技术的发展 | 第75-76页 |
·CD去旋转技术的矫正原理 | 第76-77页 |
·CD矫形技术的有限元模拟 | 第77-78页 |
·术中矫形操作步骤的模拟 | 第78-79页 |
·不同矫形策略的生物力学分析 | 第79-84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84页 |
5 结论 | 第84-86页 |
全文总结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7页 |
综述一 | 第97-115页 |
综述二 | 第115-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30-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