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生物冶金史 | 第10-11页 |
| ·生物冶金微生物 | 第11-12页 |
| ·冶金微生物种类 | 第11-12页 |
| ·冶金微生物的生长环境 | 第12页 |
| ·生物冶金应用现状及其发展趋向 | 第12-13页 |
| ·冶金微生物重金属离子抗性 | 第13-15页 |
| ·冶金微生物重金属离子抗性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其内容 | 第14页 |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实验相关A.ferrooxidans菌株菌种鉴定及其筛选 | 第15-25页 |
| ·引言 | 第15页 |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15-21页 |
| ·菌株的来源和培养基 | 第15页 |
| ·菌种的鉴定及其发育树构建 | 第15-16页 |
| ·实验菌株的筛选 | 第16页 |
|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16-17页 |
| ·Fe~(2+)氧化曲线测定 | 第17-18页 |
| ·S氧化曲线测定 | 第18-21页 |
| ·结果和讨论 | 第21-24页 |
| ·菌株的进化关系 | 第21页 |
| ·实验菌株的初步确定 | 第21-22页 |
| ·实验菌株的生长 | 第22-23页 |
| ·实验菌株对元素硫和Fe~(2+)的氧化 | 第23-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三株A.ferrooxidans菌对Cu~(2+)的耐受能力测定 | 第25-28页 |
| ·引言 | 第25页 |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5-26页 |
| ·菌株来源及培养基 | 第25页 |
| ·菌株对Cu~(2+)的耐受能力测定 | 第25-26页 |
| ·结果和讨论 | 第26-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四章 阳离子通道蛋白基因AFE0022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28-37页 |
| ·引言 | 第2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8-32页 |
| ·菌株、质粒、引物和培养条件 | 第28页 |
| ·DNA提取 | 第28-29页 |
| ·阳离子通道蛋白基因Afe0022的鉴定 | 第29-30页 |
| ·PCR产物回收 | 第30-31页 |
| ·阳离子通道蛋白基因Afe0022的克隆 | 第31-32页 |
| ·阳离子通道蛋白基因序列分析 | 第3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2-34页 |
| ·PCR扩增产物鉴定 | 第32-33页 |
| ·阳离子通道蛋白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 第33-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7页 |
| 第五章 不同Cu~(2+)和环境下阳离子通道蛋白基因的差异表达 | 第37-48页 |
| ·引言 | 第37页 |
| ·不同Cu~(2+)环境下阳离子通道蛋白基因AFE0022的差异表达 | 第37-44页 |
| ·菌株、引物和培养条件 | 第37-38页 |
| ·不同铜环境下Fe~(2+)氧化率和细菌的生长曲线测定 | 第38-39页 |
| ·RNA的提取 | 第39-40页 |
| ·RNA纯化 | 第40-41页 |
| ·cDNA合成 | 第41-42页 |
| ·实时定量(Real-time)PCR检测 | 第42-4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4-47页 |
| ·引物质量评估 | 第44页 |
| ·基因Afe0022和16s rDNA的标准曲线和熔解曲线 | 第44-46页 |
| ·不同Cu~(2+)环境中A.ferrooxidans菌株DY15,DY26和DC阳离子通道蛋白基因Afe0022的差异表达 | 第46-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六章 三株菌在不同初始Cu~(2+)浓度情况下对黄铜矿的浸出比较 | 第48-55页 |
| ·引言 | 第48页 |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48-49页 |
| ·黄铜矿精矿样品 | 第48页 |
| ·浸矿菌株及设备试剂的准备 | 第48-49页 |
| ·黄铜矿精矿的生物浸出 | 第49页 |
| ·结果及讨论 | 第49-54页 |
| ·菌株在浸矿体系中的生长 | 第49-51页 |
| ·三株菌在不同起始Cu~(2+)浓度下的黄铜矿精矿浸出 | 第51-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研究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