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0页 |
第一章 东晋时期士人的人格 | 第10-15页 |
第一节、东晋人格理想的理论溯源:老庄思想 | 第10-12页 |
1. 庄子的理想人格 | 第10-11页 |
2. 庄学人格在东晋文学中的体现 | 第11-12页 |
第二节、社会现实与人格理想的双向选择促成人格重塑 | 第12-15页 |
1. 政治环境的相对稳定促成人格流变 | 第12-13页 |
2. 出处同归的"兰亭人格" | 第13页 |
3. 乘化以归尽的"南山人格" | 第13-15页 |
第二章 东晋人格重塑的教育环境 | 第15-27页 |
第一节、门阀教育兴盛成为人格重塑的客观条件 | 第15-20页 |
1. 官学的废弛与门阀政治推动家学兴盛 | 第15-16页 |
2. 以谢安家族教育为例看其人格培养方式 | 第16-20页 |
第二节、清谈变化中的人格教育 | 第20-22页 |
1. 清谈精神由空虚高调转而为从容平和 | 第20-21页 |
2. 清谈内容从玄理向文学转变 | 第21页 |
3. 清谈开始与东晋门第教育挂钩 | 第21-22页 |
第三节、书法教育与人格独立性的生成 | 第22-27页 |
1. 书法的社会意义与家族性 | 第22-23页 |
2. 书法、自然与人格的三位一体 | 第23-24页 |
3. 书法教育中的自觉与自信促成人格独立 | 第24-27页 |
第三章 东晋人格教育对当今语文教育的价值和启示 | 第27-43页 |
第一节、当今语文人格教育的迷失 | 第27-30页 |
1. 启发的单向度 | 第27-28页 |
2. 编者眼中的政治—道德生物 | 第28-29页 |
3. 多媒体技术促成了新型的填鸭 | 第29-30页 |
第二节、东晋人格教育具体方式的借鉴意义 | 第30-34页 |
1. 创设健康的教育环境:多元开放民主 | 第30-32页 |
2. 自由教育中的道德选择 | 第32-33页 |
3. 对女子才能和个性的尊重 | 第33-34页 |
第三节、语文人格教育向东晋书法教育的回归 | 第34-38页 |
1. 让书法成为"大语文"的一部分,强化"书写意识" | 第34-36页 |
2. 在教学中实行古代诗文的书法渗透与还原 | 第36-37页 |
3. "真诚的书写"与独立人格的培养 | 第37-38页 |
第四节、加强家庭教育的人格培养功能 | 第38-40页 |
1. 家庭教育的优势 | 第38-39页 |
2. 注重家庭与学校的人格教育合作 | 第39-40页 |
第五节、语文人格教育的现代性重构 | 第40-43页 |
1. 从说服性启发转变为召唤性结构对话 | 第41-42页 |
2. 注重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