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毒素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化学发光免疫检测的初步研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 1 前言 | 第11-28页 |
| ·真菌毒素的分类 | 第11-12页 |
| ·赤霉病赤霉菌毒素 | 第12-13页 |
| ·发生与分布 | 第12页 |
| ·赤霉病危害 | 第12-13页 |
| ·赤霉菌毒素 | 第13页 |
| ·单端袍霉烯族类毒素的研究情况 | 第13-19页 |
| ·化学组成与分类 | 第14页 |
| ·理化性质 | 第14-15页 |
| ·T-2毒素产生菌 | 第15-16页 |
| ·影响毒素产生的条件 | 第16-17页 |
| ·谷物贮藏时间 | 第16页 |
| ·谷物贮藏温度 | 第16页 |
| ·谷物贮藏湿度 | 第16页 |
| ·培养方式 | 第16-17页 |
| ·培养基质 | 第17页 |
| ·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的危害 | 第17-18页 |
| ·单端袍霉烯族毒素的致病机理及代谢过程 | 第18-19页 |
| ·食品和饲料中单端袍霉烯族毒素的检测 | 第19-23页 |
| ·生物学检测法 | 第19-20页 |
| ·理化检测方法 | 第20-21页 |
| ·薄层层析法TLC | 第20页 |
|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第20页 |
| ·气相色谱法(GC) | 第20页 |
| ·质谱法(MS) | 第20-21页 |
| ·免疫学检测方法 | 第21-23页 |
| ·酶联免疫学检测方法 | 第21-22页 |
| ·放射免疫学检测方法 | 第22页 |
| ·化学发光检测方法 | 第22-23页 |
| ·半抗原的制备 | 第23-25页 |
| ·半抗原的设计与改造 | 第23页 |
| ·人工抗原的合成 | 第23页 |
| ·人工抗原合成方法 | 第23-24页 |
| ·分子中含有羧基或者可羧化的半抗原的偶联 | 第24页 |
| ·含有氨基或可还原硝基半抗原的偶联 | 第24页 |
| ·含羟基半抗原的偶联 | 第24页 |
| ·影响人工抗原质量的因素 | 第24-25页 |
| ·纯度鉴定和结构分析 | 第25页 |
| ·多克隆抗体到单克隆抗体的发展 | 第25-26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6-28页 |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8-40页 |
| ·试验材料 | 第28-32页 |
| ·主要仪器和耗材 | 第28页 |
| ·主要毒素 | 第28页 |
| ·动物 | 第28页 |
| ·主要试剂 | 第28-29页 |
| ·主要试剂溶液的配制 | 第29-30页 |
| ·单克隆抗体制备主要试剂 | 第30-32页 |
| ·实验方法 | 第32-40页 |
| ·T-2 HS的制备 | 第32页 |
| ·T-2 HS-BSA结合物的制备 | 第32-33页 |
| ·T-2 HS-OVA结合物的制备 | 第33页 |
| ·偶联比 | 第33页 |
| ·动物免疫 | 第33-34页 |
| ·ELISA工作条件的优化 | 第34页 |
|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34-37页 |
| ·酶联免疫检测方法 | 第37-38页 |
| ·化学发光检测方法建立 | 第38-40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0-49页 |
| ·T-2与HS的连接 | 第40页 |
| ·T-2HS与蛋白的连接 | 第40-46页 |
| ·ELISA条件的优化 | 第46页 |
| ·阻断实验 | 第46-47页 |
| ·初步建立酶联免疫检测方法 | 第47页 |
| ·初步建立化学发光检测方法 | 第47-48页 |
|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48-49页 |
| 4 讨论 | 第49-52页 |
| ·偶联物分子量及偶联比的初步测定 | 第49页 |
| ·乳化 | 第49-50页 |
| ·动物免疫效果 | 第50页 |
| ·细胞融合 | 第50页 |
| ·ELISA操作中注意的问题 | 第50-51页 |
| ·CLEIA免疫检测方法与常规ELISA方法比较 | 第51页 |
| ·展望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