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嵩山地区东周至秦汉时期城邑变迁研究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 第二节 时空范围与历史背景 | 第17-21页 |
| 一 空间范围 | 第17-18页 |
| 二 时间范围 | 第18-19页 |
| 三 历史背景 | 第19-21页 |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第21-26页 |
| 第四节 研究意义、目的及方法 | 第26-27页 |
| 一 研究意义 | 第26页 |
| 二 研究目的 | 第26-27页 |
| 三 研究方法 | 第27页 |
|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点及尚待解决的问题 | 第27-28页 |
| 第二章 东周至秦汉时期城址 | 第28-52页 |
| 第一节 春秋时期 | 第29-41页 |
| 第二节 战国时期 | 第41-48页 |
| 第三节 秦汉时期 | 第48-52页 |
| 第三章 东周至秦汉时期城邑分布变迁 | 第52-86页 |
| 第一节 春秋时期 | 第55-65页 |
| 一 王畿地区 | 第55-59页 |
| 二 郑国地区 | 第59-63页 |
| 三 分布特点 | 第63-65页 |
| 第二节 战国时期 | 第65-75页 |
| 一 王畿地区 | 第66-68页 |
| 二 韩国地区 | 第68-72页 |
| 三 分布特点 | 第72-75页 |
| 第三节 秦汉时期 | 第75-83页 |
| 一 秦汉时期城邑分布 | 第75-81页 |
| 二 分布特点 | 第81-83页 |
| 第四节 总体变迁特征 | 第83-86页 |
| 第四章 东周至秦汉时期城邑分布变迁影响因素 | 第86-99页 |
| 第一节 政治因素 | 第86-87页 |
| 第二节 军事防御因素 | 第87-94页 |
| 一 春秋时期 | 第88-90页 |
| 二 战国时期 | 第90-93页 |
| 三 秦汉时期 | 第93-94页 |
| 第三节 交通因素 | 第94-98页 |
| 一 “大河(黄河)”区域 | 第95-96页 |
| 二 “洛河、伊水”区域 | 第96页 |
| 三 “洧水(双洎河)、颖水”与“汝水、沙河”区域 | 第96-97页 |
| 四 鸿沟的开凿对城邑分布的影响 | 第97-98页 |
| 第四节 小结 | 第98-99页 |
| 第五章 结语 | 第99-10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1-109页 |
| 附录 | 第109-134页 |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34-135页 |
| 致谢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