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1.3 蓄能器简介 | 第10-12页 |
1.3.1 蓄能器的作用 | 第10-11页 |
1.3.2 蓄能器的类型 | 第11-12页 |
1.4 国内外旋压成形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1 国外旋压成形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2 国内旋压成形研究概况 | 第14页 |
1.4.3 存在的问题 | 第14页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8页 |
第二章 蓄能器壳体塑性成形研究 | 第18-33页 |
2.1 金属塑性成形的力学基础 | 第18-19页 |
2.1.1塑性力学的两个基本实验 | 第18页 |
2.1.2 塑性力学的基本假设 | 第18-19页 |
2.2 弹塑性材料本构模型 | 第19-21页 |
2.2.1 Johnson-Cook本构方程 | 第19-20页 |
2.2.2 幂函数形式的本构方程 | 第20页 |
2.2.3 Zerilli-Armstrong本构方程 | 第20页 |
2.2.4 Bodner-Parton本构方程 | 第20-21页 |
2.3 34CrMo4合金钢Johnson-Cook本构模型的建立 | 第21-26页 |
2.3.1 室温光滑圆棒试件压缩实验 | 第21-23页 |
2.3.2 34CrMo4的动态力学性能试验 | 第23-26页 |
2.4 缩口变形力分析 | 第26-32页 |
2.4.1 变形区域分析 | 第26-27页 |
2.4.2 受力单元体分析 | 第27-30页 |
2.4.3 摩擦分析 | 第30-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蓄能器热旋压收口数值模拟 | 第33-46页 |
3.1 蓄能器旋压收口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3-38页 |
3.1.1 建立几何模型 | 第33-34页 |
3.1.2 创建材料和截面属性 | 第34-35页 |
3.1.3 定义装配体 | 第35页 |
3.1.4 边界条件及分析步设置 | 第35-37页 |
3.1.5 定义接触 | 第37页 |
3.1.6 划分网格 | 第37-38页 |
3.2 蓄能器热旋压收口成形模拟分析 | 第38-44页 |
3.2.1 旋压收口过程分析 | 第38-40页 |
3.2.2 旋压温度的影响 | 第40-42页 |
3.2.3 摩擦系数的影响 | 第42-44页 |
3.2.4 主轴转速对应力和厚度增量的影响 | 第4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蓄能器壳体热旋压工艺的响应面分析 | 第46-53页 |
4.1 响应面法的原理和特点 | 第46-47页 |
4.1.1 响应面法的原理 | 第46页 |
4.1.2 响应面法在结构优化设计中的特点 | 第46-47页 |
4.2 蓄能器壳体热旋压的中心复合实验设计 | 第47-49页 |
4.3 响应面模型及参数映射关系建立 | 第49-52页 |
4.3.1 最大Mises应力与自变量间映射关系及响应面模型 | 第50-51页 |
4.3.2 最大厚度增量与自变量间映射关系 | 第51-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蓄能器壳体热旋压工艺的多目标优化 | 第53-62页 |
5.1 多目标优化问题概述 | 第53-54页 |
5.1.1 Isight软件介绍 | 第53页 |
5.1.2 多目标优化 | 第53-54页 |
5.1.3 Pareto最优解集和Pareto前沿 | 第54页 |
5.2 NSGA-Ⅱ算法 | 第54-55页 |
5.3 蓄能器壳体旋压收口多目标优化 | 第55-58页 |
5.3.1 问题描述 | 第55页 |
5.3.2 模型建立 | 第55-58页 |
5.4 结果显示及分析 | 第58-59页 |
5.5 试验验证 | 第59-6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62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62-63页 |
6.3 工作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