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10页 |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47页 |
·自组装模板图案化方法 | 第15-17页 |
·水滴模板法的方法学体系的建立 | 第17-31页 |
·有序多孔结构形成机理的研究 | 第19-21页 |
·多孔薄膜形貌控制的研究 | 第21-25页 |
·成膜材料体系的发展 | 第25-31页 |
·水滴模板法的发展趋势与研究热点 | 第31-44页 |
·基于水滴模板法的化学组分图案化研究 | 第31-37页 |
·基于水滴模板法的二次结构或组分设计 | 第37-44页 |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思路 | 第44-47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44-45页 |
·研究思路 | 第45-47页 |
第二章 两亲聚合物辅助水滴模板法制备蜂窝状聚乳酸多孔薄膜的研究 | 第47-56页 |
·实验部分 | 第47-49页 |
·原料与试剂 | 第47-48页 |
·多孔薄膜的制备 | 第48页 |
·膜片的蛋白质吸附实验 | 第48-49页 |
·测试仪器 | 第4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9-54页 |
·第二组分对蜂窝结构的影响 | 第49-50页 |
·实验条件对蜂窝结构的影响 | 第50-53页 |
·第二组分功能化分布表面的研究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三章 微粒辅助水滴模板新方法的构建 | 第56-72页 |
·实验部分 | 第57-58页 |
·原料与试剂 | 第57页 |
·多孔薄膜的制备 | 第57-58页 |
·测试仪器 | 第5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8-71页 |
·微粒辅助成膜的作用 | 第58-62页 |
·基于皮克林乳液体系理论对微粒辅助成膜的分析 | 第59-61页 |
·乙醇因素的影响 | 第61-62页 |
·粒子物理和化学性质对粒子界面组装与多孔膜形貌的影响 | 第62-68页 |
·粒子尺寸的影响 | 第63-65页 |
·粒子亲疏水性的影响 | 第65-67页 |
·粒子加量的影响 | 第67-68页 |
·微粒辅助水滴模板法在聚合物粒子与微凝胶体系上的应用 | 第68-71页 |
·聚苯乙烯微粒辅助水滴模板法 | 第68-70页 |
·微凝胶微粒辅助水滴模板法 | 第70-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四章 微粒辅助水滴模板法构建微纳复合阵列的研究 | 第72-85页 |
·实验部分 | 第73-74页 |
·原料与试剂 | 第73页 |
·荧光标记二氧化硅粒子的制备 | 第73页 |
·多孔薄膜的制备 | 第73页 |
·图案化基底的PDMS复制转化 | 第73-74页 |
·测试仪器 | 第7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4-83页 |
·粒子组装态的调控 | 第74-76页 |
·环状纳米粒子阵列 | 第76-81页 |
·环状纳米粒子阵列的形貌 | 第76-78页 |
·环状纳米粒子阵列的形成机理 | 第78-80页 |
·环状纳米粒子阵列的组装特性 | 第80-81页 |
·粒子组装阵列的转移与应用 | 第81-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五章 基于反向蜂窝状图案化结构的二次设计构建特殊微纳功能界面的研究 | 第85-100页 |
·实验部分 | 第85-87页 |
·原料与试剂 | 第85-86页 |
·多孔薄膜的制备 | 第86页 |
·图案化基底的PDMS复制转化 | 第86页 |
·PDMS基底的纳米银沉积 | 第86页 |
·PDMS基底的纳米粒子层层组装 | 第86-87页 |
·PDMS基底的pH增强指数增长层层组装 | 第87页 |
·PDMS组装基底的疏水化处理 | 第87页 |
·测试仪器 | 第8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7-98页 |
·在反向蜂窝状图案化基底上引入纳米结构来构建微纳功能界面 | 第87-91页 |
·纳米银在反向蜂窝状图案化基底上的化学沉积 | 第88-89页 |
·纳米粒子在反向蜂窝状图案化基底上的层层组装 | 第89-91页 |
·指数增长型多层膜在反向蜂窝状图案化基底上的构建 | 第91-98页 |
·平面基底上的指数增长层层组装形貌 | 第91-93页 |
·图案化基底上低组装层数下的指数增长层层组装 | 第93-97页 |
·图案化基底上高组装层数下的指数增长层层组装 | 第97-98页 |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100-104页 |
全文主要结论 | 第100-102页 |
特色与创新 | 第102-103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22页 |
作者简介 | 第122-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