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4页 |
1.1 电主轴及其动平衡 | 第14-17页 |
1.1.1 电主轴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14-15页 |
1.1.2 电主轴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1.3 电主轴动平衡的基本概念 | 第16-17页 |
1.2 电主轴在线动平衡检测技术研究的必要性 | 第17页 |
1.3 电主轴在线动平衡检测技术的相关内容综述 | 第17-22页 |
1.3.1 电主轴动平衡技术的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1.3.2 电主轴动平衡在线检测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3 电主轴动平衡装置的国内外现状 | 第20-21页 |
1.3.4 虚拟仪器技术在电主轴监测上的应用 | 第21-22页 |
1.4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22页 |
1.5 论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基于虚拟仪器的电主轴动平衡检测 | 第24-36页 |
2.1 面向虚拟仪器的电主轴系统 | 第24-25页 |
2.1.1 电主轴的一些技术要求 | 第24-25页 |
2.1.2 面向虚拟仪器的电主轴系统 | 第25页 |
2.2 电主轴工作特性及其动平衡的基本需求与技术要求 | 第25-27页 |
2.2.1 电主轴的工作特性 | 第25页 |
2.2.2 电主轴动平衡的基本需求与技术要求 | 第25-27页 |
2.3 主轴在线动平衡调整装置 | 第27-32页 |
2.3.1 动平衡装置的特征和种类 | 第27页 |
2.3.2 动平衡调整装置的基本要求 | 第27-29页 |
2.3.3 一种电主轴内置机械式双平面调整法的动平衡装置及其特征 | 第29页 |
2.3.4 实现质量调整的方式 | 第29-32页 |
2.4 电主轴动平衡的在线检测技术 | 第32-34页 |
2.4.1 动平衡在线检测的概念 | 第32页 |
2.4.2 动平衡方法的分类 | 第32-33页 |
2.4.3 动平衡检测的基本要求与方法 | 第33-34页 |
2.5 电主轴动平衡的在线检测问题 | 第34页 |
2.5.1 在线检测的概念 | 第34页 |
2.5.2 在线检测的基本要求与基本方法 | 第34页 |
2.6 基于Labview的电主轴动平衡的检测方式 | 第34-35页 |
2.6.1 基本思路 | 第34-35页 |
2.6.2 关键技术 | 第35页 |
2.6.3 基本要求 | 第35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电主轴动平衡在线测试算法 | 第36-44页 |
3.1 电主轴在线测试算法的总体思路 | 第36-37页 |
3.2 电主轴动不平衡力的算法 | 第37-40页 |
3.2.1 算法的总体思路与流程 | 第37-39页 |
3.2.2 动不平衡力的矢量方向 | 第39页 |
3.2.3 动不平衡力和位置的计算 | 第39-40页 |
3.3 算法的实现过程 | 第40-41页 |
3.4 工程中如何操作 | 第41-42页 |
3.5 本章小节 | 第42-44页 |
第四章 电主轴动平衡在线检测技术的试验研究 | 第44-50页 |
4.1 在线检测技术实验研究中的关键性问题 | 第44页 |
4.1.1 试验的主要特征 | 第44页 |
4.1.2 试验的基本方法 | 第44页 |
4.2 电主轴动平衡实验平台的搭建 | 第44-46页 |
4.3 试验进程与试验数据 | 第46-48页 |
4.4 在线检测数据的分析 | 第48-49页 |
4.5 本章小节 | 第49-50页 |
第五章 基于Labview电主轴在线检测原型系统的开发与实例验证 | 第50-68页 |
5.1 虚拟仪器及软件平台Labview的介绍 | 第50-51页 |
5.2 基于Labview电主轴在线检测系统的需求分析 | 第51-54页 |
5.2.1 原型系统的综合要求 | 第51页 |
5.2.2 原型系统的用例分析 | 第51-52页 |
5.2.3 原型系统的操作分析 | 第52-54页 |
5.3 原型系统的体系结构 | 第54-56页 |
5.3.1 原型系统的功能构架 | 第54-55页 |
5.3.2 原型系统的技术体系构架 | 第55-56页 |
5.4 原型系统的主要模块与实现 | 第56-63页 |
5.5 基于Labview电主轴在线检测技术的验证 | 第63-66页 |
5.5.1 试验对象与试验平台的概述 | 第63-64页 |
5.5.2 操作过程 | 第64页 |
5.5.3 Labview图形情况 | 第64-65页 |
5.5.4 图形结果与数据 | 第65-66页 |
5.5.5 数据结果的分析 | 第66页 |
5.6 本章小节 | 第66-6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6.1 总结 | 第68页 |
6.2 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作者简介 | 第74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国家发明专利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