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7页 |
1.1 氢能概述 | 第15-17页 |
1.2 氢能产业 | 第17-18页 |
1.3 储氢技术 | 第18-27页 |
1.3.1 物理储氢 | 第18-21页 |
1.3.2 化学储氢 | 第21-27页 |
第二章 LI-MG-B-H储氢体系的研究概况及本文研究思路 | 第27-41页 |
2.1 Li-Mg-B-H储氢体系简介 | 第27页 |
2.2 LiBH_4的结构特性 | 第27-29页 |
2.3 LiBH_4的吸放氢特性 | 第29-31页 |
2.4 LiBH_4储氢性能的改善途径 | 第31-37页 |
2.4.1 LiBH_4储氢体系的动力学改性 | 第31-34页 |
2.4.2 LiBH_4储氢体系的热力学改性 | 第34-37页 |
2.5 Li-Mg-B-H的储氢特性与改性方法 | 第37-39页 |
2.5.1 Li-Mg-B-H的储氢特性 | 第37-38页 |
2.5.2 Li-Mg-B-H的改性方法 | 第38-39页 |
2.6 本文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39-41页 |
第三章 实验方法 | 第41-51页 |
3.1 储氢材料的操作与转移 | 第41页 |
3.2 样品的制备 | 第41-42页 |
3.3 样品的表征 | 第42-44页 |
3.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42页 |
3.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42-43页 |
3.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43页 |
3.3.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及X射线能谱(EDX) | 第43页 |
3.3.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以及X射线能谱(EDx) | 第43-44页 |
3.3.6 N_2吸脱附测试技术 | 第44页 |
3.4 样品的储氢性能测试 | 第44-51页 |
3.4.1 Sieverts型储氢性能测试装置 | 第44-45页 |
3.4.2 储氢动力学性能测试 | 第45-46页 |
3.4.3 差式扫描量热—热重—质谱同步分析(DSC-TG-MS) | 第46页 |
3.4.4 放氢反应表观活化能 | 第46-51页 |
第四章 高分散碳包覆过渡金属纳米颗粒TM/C(TM=FE、CO、NI)对LI-MG-B-H储氢体系的动力学改性及其机理研究 | 第51-83页 |
4.1 引言 | 第51-52页 |
4.2 TM/C纳米颗粒的制备与表征 | 第52-57页 |
4.2.1 TM/C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52-53页 |
4.2.2 TM/C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53-57页 |
4.3 TM/C纳米颗粒对MgH_2储氢体系的催化改性机理研究 | 第57-68页 |
4.3.1 TM/C纳米颗粒掺杂MgH_2储氢体系的制备与表征 | 第57-58页 |
4.3.2 TM/C纳米颗粒掺杂MgH_2体系的储氢性能 | 第58-62页 |
4.3.3 Ni/C纳米颗粒掺杂MgH_2体系的放氢动力学模型 | 第62-63页 |
4.3.4 TM/C掺杂MgH_2体系的物相演变与作用机制 | 第63-68页 |
4.4 TM/C纳米颗粒对Li-Mg-B-H储氢体系的催化改性及其机理 | 第68-81页 |
4.4.1 TM/C纳米颗粒掺杂Li-Mg-B-H储氢体系的制备与表征 | 第68-69页 |
4.4.2 TM/C纳米颗粒掺杂Li-Mg-B-H储氢体系的储氢性能 | 第69-72页 |
4.4.3 TM/C纳米颗粒掺杂Li-Mg-B-H储氢体系的放氢表观活化能 | 第72-74页 |
4.4.4 TM/C纳米颗粒掺杂Li-Mg-B-H储氢体系的物质演变以及催化机理 | 第74-8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五章 短棒状多孔TMTIO_3(TM=CO、NI)对LI-MG-B-H储氢体系的催化改性及其机理研究 | 第83-119页 |
5.1 引言 | 第83页 |
5.2 短棒状多孔TMTiO_3的制备与表征 | 第83-87页 |
5.2.1 短棒状多孔TMTiO_3的制备 | 第83-84页 |
5.2.2 短棒状多孔TMTiO_3的表征 | 第84-87页 |
5.3 短棒状多孔TMTiO_3对MgH_2储氢体系的催化改性及机理研究 | 第87-102页 |
5.3.1 短棒状多孔TMTiO_3掺杂MgH_2体系的制备与表征 | 第87-88页 |
5.3.2 短棒状多孔TMTiO_3掺杂MgH_2体系的储氢性能 | 第88-92页 |
5.3.3 短棒状多孔TMTiO_3掺杂MgH_2体系的放氢表观活化能与动力学模型 | 第92-95页 |
5.3.4 NiTiO_3掺杂MgH_2体系的物相演变与催化作用机制 | 第95-102页 |
5.4 短棒状多孔TMTiO_3对Li-Mg-B-H储氢体系的催化改性及其机理研究 | 第102-117页 |
5.4.1 短棒状多孔TMTiO_3掺杂Li-Mg-B-H储氢体系的制备与表征 | 第102-103页 |
5.4.2 短棒状多孔TMTiO_3掺杂Li-Mg-B-H储氢体系的储氢性能 | 第103-106页 |
5.4.3 短棒状多孔TMTiO_3掺杂Li-Mg-B-H储氢体系的放氢表观活化能 | 第106-109页 |
5.4.4 短棒状多孔TMTiO_3掺杂Li-Mg-B-H储氢体系的物质演变以及催化机理 | 第109-11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第六章 N-掺杂多孔碳框架对LIBH_4储氢体系的热力学与动力学改性及其机理研究 | 第119-141页 |
6.1 引言 | 第119-120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20-122页 |
6.2.1 N-掺杂多孔碳框架材料(NPC)的制备 | 第120-121页 |
6.2.2 LiBH_4限域于NPC的制备 | 第121页 |
6.2.3 参比样品的制备 | 第121页 |
6.2.4 样品表征 | 第121-122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22-140页 |
6.3.1 ZIF-8的结构与形貌 | 第122-123页 |
6.3.2 PC与NPC的微观结构与形貌 | 第123-129页 |
6.3.3 LiBH_4@NPC与LiBH_4@PC的储氢性能 | 第129-133页 |
6.3.4 LiBH_4限域体系的物相演变与作用机制 | 第133-14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40-141页 |
第七章 二维碳基材料负载NI纳米颗粒对LI-MG-B-H储氢体系的动力学与热力学改性及其机理研究 | 第141-161页 |
7.1 引言 | 第141-142页 |
7.2 实验部分 | 第142-143页 |
7.2.1 二维碳基材料(GR、g-C_3N_4)负载Ni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142-143页 |
7.2.2 二维碳基材料负载Ni纳米颗粒掺杂Li-Mg-B-H储氢体系的制备 | 第143页 |
7.2.3 样品表征 | 第143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143-159页 |
7.3.1 GR与g-C_3N_4的微观结构与形貌 | 第143-146页 |
7.3.2 Ni@GR与Ni@g-C_3N_4的微观结构与形貌 | 第146-150页 |
7.3.3 Ni@GR与Ni@g-C_3N_4掺杂Li-Mg-B-H储氢体系的储氢性能 | 第150-154页 |
7.3.4 碳基载体负载Ni纳米颗粒掺杂Li-Mg-B-H储氢体系的表观活化能 | 第154-156页 |
7.3.5 Ni@g-C_3N_4掺杂Li-Mg-B-H储氢体系的物相演变与作用机制 | 第156-159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59-161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61-167页 |
8.1 本文研究工作的总结 | 第161-165页 |
8.1.1 TM/C(TM=Fe、Co、Ni)纳米颗粒对Li-Mg-B-H体系的动力学改性及其机理 | 第161-162页 |
8.1.2 短棒状多孔TMTiO_3对Li-Mg-B-H体系的催化改性及其作用机理 | 第162-163页 |
8.1.3 N-掺杂多孔碳框架对LiBH_4储氢体系的热力学与动力学改性及其机理 | 第163页 |
8.1.4 二维碳基材料负载Ni纳米颗粒对Li-Mg-B-H储氢体系的动力学与热力学改性及其机理 | 第163-165页 |
8.2 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建议和展望 | 第165-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85页 |
致谢 | 第185-187页 |
个人简介 | 第187-1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它研究成果 | 第189-1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