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1.2 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分类 | 第8-9页 |
1.3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4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新型装配式剪力墙板有限元模型 | 第14-26页 |
2.1 有限元分析的优势及软件介绍 | 第14页 |
2.1.1 有限元分析的优势 | 第14页 |
2.1.2 有限元分析软件 | 第14页 |
2.2 墙板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14-16页 |
2.2.1 模型截面几何尺寸以及钢筋配置 | 第14-15页 |
2.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网格划分 | 第15-16页 |
2.2.3 模型边界条件及荷载加载方式 | 第16页 |
2.3 混凝土材料本构关系 | 第16-21页 |
2.3.1 MidasFEA中混凝土材料本构模型 | 第16-17页 |
2.3.2 总应变裂缝混凝土本构模型单轴压缩应力-应变关系 | 第17-18页 |
2.3.3 总应变裂缝混凝土本构模型单轴拉伸应力-应变关系 | 第18-20页 |
2.3.4 本文混凝土材料本构模型定义 | 第20-21页 |
2.4 钢筋材料本构关系 | 第21页 |
2.5 模型算例 | 第21-24页 |
2.5.1 算例构件截面几何尺寸及配筋 | 第22页 |
2.5.2 算例构件材料性能 | 第22-23页 |
2.5.3 算例构件有限元模型 | 第23页 |
2.5.4 有限元分析与试验数据对比 | 第23-2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新型装配式剪力墙板破坏形态分析 | 第26-42页 |
3.1 剪力墙破坏形式概述 | 第26-29页 |
3.1.1 弯曲破坏 | 第26-27页 |
3.1.2 弯剪破坏-斜拉破坏 | 第27-28页 |
3.1.3 弯剪破坏-斜压破坏 | 第28页 |
3.1.4 弯剪破坏-边缘构件压碎破坏 | 第28页 |
3.1.5 剪切破坏 | 第28-29页 |
3.2 剪力墙破坏形态判别标准 | 第29-30页 |
3.3 新型装配式剪力墙破坏形态分析 | 第30-40页 |
3.3.1 高宽比为1.5剪力墙板分析结果 | 第30-34页 |
3.3.2 高宽比为2.0剪力墙板分析结果 | 第34-37页 |
3.3.3 高宽比为2.5剪力墙板分析结果 | 第37-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新型装配式剪力墙板受力性能分析 | 第42-56页 |
4.1 荷载取值标准 | 第42页 |
4.2 高宽比对剪力墙影响 | 第42-45页 |
4.2.1 不同高宽比剪力墙荷载位移曲线 | 第43-44页 |
4.2.2 不同高宽比对剪力墙受力性能的影响 | 第44-45页 |
4.3 轴压比对剪力墙影响 | 第45-48页 |
4.3.1 不同轴压比剪力墙荷载位移曲线 | 第46-47页 |
4.3.2 不同轴压比对剪力墙受力性能的影响 | 第47-48页 |
4.4 混凝土强度对剪力墙影响 | 第48-52页 |
4.4.1 不同混凝土强度剪力墙荷载位移曲线 | 第49-50页 |
4.4.2 不同混凝土强度对剪力墙受力性能的影响 | 第50-52页 |
4.5 钢筋配筋率对剪力墙影响 | 第52-55页 |
4.5.1 不同水平钢筋配筋率剪力墙荷载位移曲线 | 第53页 |
4.5.2 不同水平钢筋配筋率对剪力墙受力性能的影响 | 第53-5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新型装配式剪力墙整体有限元分析 | 第56-66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56页 |
5.2 剪力墙住宅整体有限元模型 | 第56-61页 |
5.2.1 住宅整体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6-57页 |
5.2.2 模型的边界条件 | 第57页 |
5.2.3 反应谱分析地震参数取值 | 第57-58页 |
5.2.4 静力分析荷载取值 | 第58-59页 |
5.2.5 动力时程分析地震参数取值 | 第59-61页 |
5.3 整体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第61-65页 |
5.3.1 反应谱分析结果 | 第61-62页 |
5.3.2 静力分析结果 | 第62-64页 |
5.3.3 动力时程分析结果 | 第64-6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结论 | 第66页 |
6.2 不足及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