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金属结构论文--组合结构论文

新型装配式剪力墙结构静动力性能的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7-14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7-8页
    1.2 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分类第8-9页
    1.3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3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0-11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3页
    1.4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第13-14页
第二章 新型装配式剪力墙板有限元模型第14-26页
    2.1 有限元分析的优势及软件介绍第14页
        2.1.1 有限元分析的优势第14页
        2.1.2 有限元分析软件第14页
    2.2 墙板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14-16页
        2.2.1 模型截面几何尺寸以及钢筋配置第14-15页
        2.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网格划分第15-16页
        2.2.3 模型边界条件及荷载加载方式第16页
    2.3 混凝土材料本构关系第16-21页
        2.3.1 MidasFEA中混凝土材料本构模型第16-17页
        2.3.2 总应变裂缝混凝土本构模型单轴压缩应力-应变关系第17-18页
        2.3.3 总应变裂缝混凝土本构模型单轴拉伸应力-应变关系第18-20页
        2.3.4 本文混凝土材料本构模型定义第20-21页
    2.4 钢筋材料本构关系第21页
    2.5 模型算例第21-24页
        2.5.1 算例构件截面几何尺寸及配筋第22页
        2.5.2 算例构件材料性能第22-23页
        2.5.3 算例构件有限元模型第23页
        2.5.4 有限元分析与试验数据对比第23-24页
    2.6 本章小结第24-26页
第三章 新型装配式剪力墙板破坏形态分析第26-42页
    3.1 剪力墙破坏形式概述第26-29页
        3.1.1 弯曲破坏第26-27页
        3.1.2 弯剪破坏-斜拉破坏第27-28页
        3.1.3 弯剪破坏-斜压破坏第28页
        3.1.4 弯剪破坏-边缘构件压碎破坏第28页
        3.1.5 剪切破坏第28-29页
    3.2 剪力墙破坏形态判别标准第29-30页
    3.3 新型装配式剪力墙破坏形态分析第30-40页
        3.3.1 高宽比为1.5剪力墙板分析结果第30-34页
        3.3.2 高宽比为2.0剪力墙板分析结果第34-37页
        3.3.3 高宽比为2.5剪力墙板分析结果第37-40页
    3.4 本章小结第40-42页
第四章 新型装配式剪力墙板受力性能分析第42-56页
    4.1 荷载取值标准第42页
    4.2 高宽比对剪力墙影响第42-45页
        4.2.1 不同高宽比剪力墙荷载位移曲线第43-44页
        4.2.2 不同高宽比对剪力墙受力性能的影响第44-45页
    4.3 轴压比对剪力墙影响第45-48页
        4.3.1 不同轴压比剪力墙荷载位移曲线第46-47页
        4.3.2 不同轴压比对剪力墙受力性能的影响第47-48页
    4.4 混凝土强度对剪力墙影响第48-52页
        4.4.1 不同混凝土强度剪力墙荷载位移曲线第49-50页
        4.4.2 不同混凝土强度对剪力墙受力性能的影响第50-52页
    4.5 钢筋配筋率对剪力墙影响第52-55页
        4.5.1 不同水平钢筋配筋率剪力墙荷载位移曲线第53页
        4.5.2 不同水平钢筋配筋率对剪力墙受力性能的影响第53-55页
    4.6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五章 新型装配式剪力墙整体有限元分析第56-66页
    5.1 工程概况第56页
    5.2 剪力墙住宅整体有限元模型第56-61页
        5.2.1 住宅整体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56-57页
        5.2.2 模型的边界条件第57页
        5.2.3 反应谱分析地震参数取值第57-58页
        5.2.4 静力分析荷载取值第58-59页
        5.2.5 动力时程分析地震参数取值第59-61页
    5.3 整体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分析第61-65页
        5.3.1 反应谱分析结果第61-62页
        5.3.2 静力分析结果第62-64页
        5.3.3 动力时程分析结果第64-65页
    5.4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6-68页
    6.1 结论第66页
    6.2 不足及展望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1页
致谢第71-72页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轮发电机励磁控制系统的参数辨识及控制策略研究
下一篇:基于不同类型阻尼器的某超高层结构的减震效果对比与布置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