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1.2.1 内排土场失稳破坏类别与特征 | 第9-10页 |
1.2.2 排土场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概述 | 第10页 |
1.2.3 数值模拟分析方法及其在排土场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中的应用 | 第10-11页 |
1.3 课题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1.3.1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3.2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2 晋宁磷矿西采区内排土场地质环境概况 | 第12-28页 |
2.1 晋宁磷矿区域地质 | 第12-17页 |
2.1.1 区域地层 | 第13-14页 |
2.1.2 区域构造 | 第14-16页 |
2.1.3 区域岩性 | 第16页 |
2.1.4 区域矿产 | 第16-17页 |
2.2 矿区及排土场地质 | 第17-21页 |
2.2.1 矿区地层 | 第17-18页 |
2.2.2 矿区构造 | 第18-19页 |
2.2.3 排土场区域地质 | 第19-21页 |
2.2.4 排土场地质构造 | 第21页 |
2.3 矿区开采技术条件 | 第21-28页 |
2.3.1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1-23页 |
2.3.2 工程地质条件 | 第23-24页 |
2.3.3 环境地质条件 | 第24-28页 |
3 晋宁磷矿排土场现场调查 | 第28-38页 |
3.1 概述 | 第28-29页 |
3.2 边坡现状 | 第29-30页 |
3.3 岩体结构调查 | 第30-37页 |
3.3.1 结构面的分级评述 | 第30-32页 |
3.3.2 结构面详细线观测调查法 | 第32页 |
3.3.3 调查总结分析 | 第32-37页 |
3.4 边坡稳定性 | 第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4 岩石力学特性试验与分析 | 第38-52页 |
4.1 点荷载实验 | 第38-40页 |
4.1.1 试验地点选择 | 第38页 |
4.1.2 实验仪器及计算方法 | 第38-39页 |
4.1.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4.2 排土场散体力学参数 | 第40-41页 |
4.3 RQD值的计算 | 第41-43页 |
4.3.1 结构面密度估算法 | 第41-42页 |
4.3.2 体积节理统计估算法 | 第42-43页 |
4.4 岩体质量评价 | 第43-46页 |
4.4.1 普氏分级法 | 第43-44页 |
4.4.2 RMR分级法 | 第44-46页 |
4.5 基于Hoek-Brown强度准则的岩体力学参数确定 | 第46-51页 |
4.5.1 Hoek-Brown强度准则 | 第46-48页 |
4.5.2 岩体力学参数的确定 | 第48-5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5 晋宁磷矿西采区内排土场加高设计方案 | 第52-64页 |
5.1 排土场堆置参数 | 第52-57页 |
5.1.1 排土场边坡结构参数确定 | 第52-54页 |
5.1.2 排土场堆置高度及堆置极限高度 | 第54页 |
5.1.3 排土场台阶参数及堆置工艺 | 第54-55页 |
5.1.4 堆填库容计算 | 第55-56页 |
5.1.5 排土场工程设计标准 | 第56页 |
5.1.6 服务年限 | 第56-57页 |
5.2 设备选型 | 第57-60页 |
5.2.1 运输设备 | 第57-59页 |
5.2.2 排土设备 | 第59-60页 |
5.3 排土场运输 | 第60-6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6 晋宁磷矿西采区内排土场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64-74页 |
6.1 计算模型建立 | 第64-65页 |
6.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65-69页 |
6.2.1 整体位移 | 第65-66页 |
6.2.2 应力状态分析 | 第66-68页 |
6.2.3 塑性区分析 | 第68-69页 |
6.3 边坡整体稳定性校核 | 第69-7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7.1 结论 | 第74页 |
7.2 存在问题及展望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