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1.1.1 励磁辅助限制环节对系统稳定的影响 | 第10-11页 | 
| 1.1.2 励磁系统主环与限制环节协调控制的意义 | 第11页 | 
| 1.2 发电机励磁系统的发展 | 第11-13页 | 
| 1.2.1 励磁控制方式 | 第11-12页 | 
| 1.2.2 励磁辅助限制环节介绍 | 第12-13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1.3.1 励磁系统控制模型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3.2 低励限制环节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1.3.3 过励限制环节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6-17页 | 
| 第2章 发电机极限进相深度估算值计算 | 第17-40页 | 
| 2.1 发电机进相运行的基本原理 | 第17-18页 | 
| 2.2 发电机进相深度约束限制 | 第18-26页 | 
| 2.2.1 静态稳定极限对发电机进相深度的限制 | 第18-24页 | 
| 2.2.2 定子端部构件发热对发电机进相深度的限制 | 第24页 | 
| 2.2.3 厂用电母线电压下降对进相深度的限制 | 第24-25页 | 
| 2.2.4 暂态稳定性对进相深度的限制 | 第25页 | 
| 2.2.5 低励限制与失磁保护对进相深度的限制 | 第25-26页 | 
| 2.3 发电机极限进相深度仿真估算 | 第26-39页 | 
| 2.3.1 发电机极限进相深度估算值的计算方法 | 第26-28页 | 
| 2.3.2 发电机极限进相深度估算值仿真算例 | 第28-33页 | 
| 2.3.3 励磁主环参数变化对进相深度仿真估算值的影响 | 第33-39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3章 低励限制环节对电力系统稳定的影响 | 第40-57页 | 
| 3.1 励磁系统及低励限制的接入方式 | 第40-42页 | 
| 3.1.1 励磁系统模型 | 第40-41页 | 
| 3.1.2 低励限制的接入方式 | 第41-42页 | 
| 3.2 含低励限制的不同励磁调压方式对系统暂态稳定的影响 | 第42-52页 | 
| 3.2.1 工程背景 | 第42-43页 | 
| 3.2.2 单机无穷大系统模型参数 | 第43-44页 | 
| 3.2.3 仿真算例结果及分析 | 第44-52页 | 
| 3.3 实际电网模型下低励限制环节对系统暂态稳定的影响 | 第52-56页 | 
| 3.3.1 实际电网模型参数 | 第52页 | 
| 3.3.2 仿真算例结果及分析 | 第52-56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4章 过励限制环节对电力系统稳定的影响 | 第57-68页 | 
| 4.1 过励限制动态特性及仿真模型 | 第57-59页 | 
| 4.1.1 过励限制动态特性 | 第57-58页 | 
| 4.1.2 过励限制仿真模型 | 第58-59页 | 
| 4.2 过励限制与转子过负荷保护配合 | 第59-62页 | 
| 4.2.1 转子过负荷保护 | 第59-60页 | 
| 4.2.2 过励限制与转子过负荷保护配合原则 | 第60-62页 | 
| 4.3 实际电网模型下过励限制环节对系统稳定的影响 | 第62-67页 | 
| 4.3.1 工程背景 | 第62-63页 | 
| 4.3.2 实际电网模型参数 | 第63页 | 
| 4.3.3 仿真算例结果及分析 | 第63-67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 5.1 结论 | 第68-69页 | 
| 5.2 展望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