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9-16页 |
1.1 工业废气中的含碳化合物 | 第9-11页 |
1.1.1 工业废气中CO的产生及其危害 | 第9-10页 |
1.1.2 工业废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产生及其危害 | 第10-11页 |
1.2 含碳工业废气的处理技术 | 第11-15页 |
1.2.1 催化氧化法 | 第12-13页 |
1.2.2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 | 第13-14页 |
1.2.3 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催化剂技术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15-16页 |
2 实验部分 | 第16-22页 |
2.1 实验仪器 | 第16-17页 |
2.2 实验试剂 | 第17页 |
2.3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2.4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第18页 |
2.5 催化剂表征 | 第18-19页 |
2.5.1 X衍射光电子能谱(XPS) | 第18页 |
2.5.2 低温N_2物理吸脱附 | 第18页 |
2.5.3 X射线衍射(XRD) | 第18页 |
2.5.4 拉曼(Raman) | 第18-19页 |
2.5.5 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 第19页 |
2.5.6 程序升温脱附(O_2-TPD) | 第19页 |
2.6 催化剂的评价 | 第19-20页 |
2.7 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0-22页 |
2.7.1 催化剂的转化率与选择性 | 第20页 |
2.7.2 甲苯的定量 | 第20-22页 |
3 低温等离子体协同Cu-Mn双主金属催化剂降解甲苯 | 第22-29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22-23页 |
3.1.1 催化剂制备 | 第22页 |
3.1.2 催化剂表征与评价 | 第22-23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23-28页 |
3.2.1 催化剂的晶体结构 | 第23页 |
3.2.2 催化剂的还原性 | 第23-24页 |
3.2.3 催化剂的氧化性 | 第24-25页 |
3.2.4 催化剂的表面氧物种 | 第25-27页 |
3.2.5 催化剂的活性与选择性 | 第27-2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4 低温等离子体协同CuCe_(0.75)Zr_(0.25)O_y催化去除CO | 第29-38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29-30页 |
4.1.1 催化剂制备 | 第29-30页 |
4.1.2 催化剂表征与评价 | 第30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30-37页 |
4.2.1 催化剂的织构性质 | 第30页 |
4.2.2 催化剂的晶体结构 | 第30-31页 |
4.2.3 催化剂的氧物种与氧空位浓度 | 第31-33页 |
4.2.4 催化剂的还原性 | 第33-34页 |
4.2.5 催化剂的表面组成和价态 | 第34-36页 |
4.2.6 催化剂评价 | 第36-3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5 低温等离子体协同CuCe_(0.75)Zr_(0.25)O_y催化CO自持燃烧 | 第38-47页 |
5.1 等离子体协同催化反应过程的实验研究 | 第38-40页 |
5.1.1 CO去除实验设计 | 第38-39页 |
5.1.2 等离子体联合催化参数 | 第39-40页 |
5.2 等离子体协同催化CO自持燃烧的实验研究 | 第40-42页 |
5.2.1 不同催化剂的稳燃过程 | 第40-41页 |
5.2.2 稳燃实验过程中床层温度变化 | 第41-42页 |
5.3 不同流量下CO自持燃烧贫燃极限的实验研究 | 第42-43页 |
5.3.1 三种催化剂的贫燃极限 | 第42页 |
5.3.2 CuCe_(0.75)Zr_(0.25)O_y-X催化剂贫燃极限的床层温度分布 | 第42-43页 |
5.4 CO自持燃烧的传热计算 | 第43-45页 |
5.4.1 换热模型 | 第43-45页 |
5.4.2 计算结果 | 第4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6 结论 | 第47-48页 |
7 创新点与展望 | 第48-49页 |
7.1 论文的创新点 | 第48页 |
7.2 论文的展望 | 第48-49页 |
8 参考文献 | 第49-55页 |
9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