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肿瘤学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肿瘤治疗学论文--免疫疗法论文

负载肿瘤裂解物的纳米疫苗相关免疫学评价及其联合免疫检验点疗法的抗肿瘤免疫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前言第10-14页
第一章 负载肿瘤裂解物的羟基磷酸锌纳米疫苗的制备以及生物学特性研究第14-25页
    1 引言第14-15页
    2 实验部分第15-18页
        2.1 试剂和仪器第15-16页
        2.2 B16F10细胞来源的TLS的提取及分析第16页
        2.3 负载TLS的羟基磷酸锌纳米粒的制备第16-17页
        2.4 负载TLS的羟基磷酸锌纳米粒的转相修饰第17页
        2.5 负载TLS的LZNP纳米疫苗以及LZNP纳米粒的表征第17-18页
    3 结果与讨论第18-24页
        3.1 B16F10细胞来源的TLS的蛋白分析第18-19页
        3.2 LZNP纳米疫苗的稳定性检测第19-21页
        3.3 LZNP纳米粒的PH敏感性第21-22页
        3.4 负载TLS的LZNP纳米疫苗的包封率检测第22-23页
        3.5 负载TLS的LZNP纳米疫苗的药物包载机制第23-24页
    4 小结第24-25页
第二章 纳米疫苗体内外的摄取及诱导免疫效应研究第25-37页
    1 引言第25-26页
    2 实验部分第26-29页
        2.1 试剂和仪器第26页
        2.2 小鼠骨髓来源DC的培养第26-27页
        2.3 负载TLS的LZNP纳米疫苗体外刺激DC产生免疫应答第27页
        2.4 C57BL/6小鼠纳米疫苗预防性接种第27页
        2.5 负载TLS的LZNP纳米疫苗刺激后体内DC产生免疫应答第27-28页
        2.6 负载TLS的LZNP纳米疫苗刺激后体内脾脏产生免疫应答第28-29页
        2.7 负载TLS的LZNP纳米疫苗刺激后体内淋巴结产生免疫应答第29页
        2.8 数据分析第29页
    3 结果与讨论第29-36页
        3.1 负载TLS的LZNP纳米疫苗在体外能够引起有效的免疫应答第29-32页
        3.2 负载TLS的LZNP纳米疫苗刺激后体内DC产生免疫应答第32-33页
        3.3 负载TLS的LZNP纳米疫苗刺激后体内脾脏产生免疫应答第33-34页
        3.4 负载TLS的LZNP纳米疫苗刺激后体内淋巴结产生免疫应答第34-36页
    4 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纳米疫苗和免疫检验点疗法协同抗黑色素瘤的免疫预防研究第37-43页
    1 引言第37-38页
    2 实验部分第38-40页
        2.1 试剂和仪器第38页
        2.2 纳米疫苗预防性接种与免疫检验点治疗协同作用的研究第38-39页
        2.3 纳米疫苗与免疫检验点联合治疗的抗肿瘤预防效果评价第39页
        2.4 数据分析第39-40页
    3 结果与讨论第40-42页
        3.1 联合负载TLS的LZNP纳米疫苗和~DPPA-1的肿瘤预防效果第40-41页
        3.2 联合负载TLS的LZNP纳米疫苗和~DPPA-1的存活率评价第41-42页
    4 小结第42-43页
第四章 纳米疫苗和免疫检验点疗法协同抗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疗效果研究第43-52页
    1 引言第43-44页
    2 实验部分第44-46页
        2.1 试剂和仪器第44页
        2.2 黑色素瘤动物模型的建立第44页
        2.3 荷瘤C57BL/6小鼠进行联合治疗第44-45页
        2.4 联合免疫治疗在治疗实验中效果的评价第45页
        2.5 联合免疫治疗在治疗实验中的免疫机制第45页
        2.6 联合免疫治疗在治疗实验中安全性评价第45页
        2.7 数据分析第45-46页
    3 结果与讨论第46-51页
        3.1 联合免疫治疗在治疗实验中效果的评价第46-48页
        3.2 联合免疫治疗在治疗实验中的免疫机制第48-50页
        3.3 联合免疫治疗在治疗实验中安全性评价第50-51页
    4 小结第51-52页
总结和展望第52-55页
参考文献第55-58页
综述第58-70页
    参考文献第67-70页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70-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GPR34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作用的研究
下一篇:桦褐孔菌水提物免疫调节作用及急性毒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