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8-9页 |
| 第2章 借记卡盗刷概述 | 第9-13页 |
| 2.1 借记卡盗刷的概念 | 第9页 |
| 2.2 借记卡盗刷的主要分类 | 第9-10页 |
| 2.2.1 真实借记卡盗刷 | 第9-10页 |
| 2.2.2 伪造借记卡盗刷 | 第10页 |
| 2.3 借记卡盗刷的原因分析 | 第10-13页 |
| 2.3.1 银行有关方面的不足 | 第10-11页 |
| 2.3.2 盗刷人手段的多样化 | 第11页 |
| 2.3.3 持卡人普遍缺乏警惕意识 | 第11页 |
| 2.3.4 相关立法滞后 | 第11-13页 |
| 第3章 借记卡盗刷的司法现状 | 第13-18页 |
| 3.1 纵向上趋势分析 | 第13页 |
| 3.2 横向上类型化分析 | 第13-18页 |
| 第4章 法院审理借记卡盗刷案件时存在的问题 | 第18-22页 |
| 4.1 缺乏针对性法律指导 | 第18页 |
| 4.2 持卡人与发卡行的法律关系混乱 | 第18页 |
| 4.3 借记卡内存款的所有权归属不明 | 第18-19页 |
| 4.4 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混淆 | 第19-20页 |
| 4.5 是否采用“先刑后民”原则 | 第20-22页 |
| 第5章 借记卡盗刷的主要民事法律关系 | 第22-28页 |
| 5.1 持卡人与银行之间法律关系的性质 | 第22-24页 |
| 5.2 银行与持卡人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 | 第24-25页 |
| 5.3 账户内存款所有权归银行 | 第25-28页 |
| 第6章 借记卡盗刷的民事法律责任构建 | 第28-42页 |
| 6.1 明确持卡人与银行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 第28页 |
| 6.2 借记卡盗刷中受损方为银行 | 第28-29页 |
| 6.3 严格区分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 | 第29-30页 |
| 6.4 持卡人有权要求银行履行全部给付义务 | 第30-35页 |
| 6.4.1 持卡人选择违约之诉 | 第30-32页 |
| 6.4.2 银行有还本付息的义务 | 第32页 |
| 6.4.3 银行无权以任何理由拒不给付 | 第32-33页 |
| 6.4.4 格式合同中银行的免责条款无效 | 第33-35页 |
| 6.5 侵权之诉中持卡人有过错的承担相应责任 | 第35-39页 |
| 6.5.1 持卡人未尽到法定义务侵犯到银行财产所有权 | 第35页 |
| 6.5.2 该侵权行为适用过错原则 | 第35页 |
| 6.5.3 持卡人与银行责任承担的分类 | 第35-39页 |
| 6.6 借记卡盗刷案不适用先刑后民原则 | 第39-42页 |
| 6.6.1 先刑后民原则在民事案件中的适用范围 | 第39-40页 |
| 6.6.2 借记卡盗刷案件不适用先刑后民原则 | 第40-42页 |
| 第7章 结语 | 第42-43页 |
| 致谢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