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岩石(岩体)力学及岩石测试论文

工程扰动下岩体结构面强度劣化及其边坡失稳分析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26页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2-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3页
        1.2.1 工程扰动下岩坡失稳过程分析第14-16页
        1.2.2 工程扰动下岩坡失稳评价第16-20页
        1.2.3 工程扰动下岩坡的失稳数值研究第20-23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3-26页
        1.3.1 研究内容第23-25页
        1.3.2 技术路线第25-26页
第2章 岩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评价指标量化第26-42页
    2.1 引言第26页
    2.2 工程地质影响因素分析及评价指标确定第26-28页
        2.2.1 地层岩性的影响第26-27页
        2.2.2 岩体结构的影响第27页
        2.2.3 软弱结构面的影响第27-28页
        2.2.4 岩坡稳定性的工程地质评价指标确定第28页
    2.3 环境水文影响因素分析及评价指标确定第28-31页
        2.3.1 地形地貌的影响第28-29页
        2.3.2 水的影响第29页
        2.3.3 风化作用的影响第29-30页
        2.3.4 震动的影响第30页
        2.3.5 岩坡稳定性的环境水文评价指标确定第30-31页
    2.4 基于可拓理论的各评价指标量化第31-40页
        2.4.1 可拓理论的基本原理第31-33页
        2.4.2 实现各评价指标定量分析的步骤第33-40页
    2.5 本章小结第40-42页
第3章 工程扰动下软弱结构面的应力传递及其量化第42-62页
    3.1 引言第42页
    3.2 工程扰动下软弱结构面中的应力传递第42-51页
        3.2.1 工程扰动应力波在交界面处的传递过程分析第43-46页
        3.2.2 工程扰动应力波在软弱结构面中的衰减量化第46-51页
    3.3 工程扰动下软弱结构面的应力状态分析及应力表达式推导第51-60页
        3.3.1 水平扰动下软弱结构面的应力状态及应力表达式第52-54页
        3.3.2 竖向扰动下软弱结构面的应力状态及应力表达式第54-56页
        3.3.3 双向扰动下软弱结构面的应力状态及应力表达式第56-59页
        3.3.4 工程扰动下软弱结构面应力状态及应力量化通式第59-60页
    3.4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4章 工程扰动下软弱结构面的强度表征第62-78页
    4.1 引言第62页
    4.2 工程扰动下软弱结构面的强度分析模型的建立第62-70页
        4.2.1 水平扰动下软弱结构面的强度分析模型第63-65页
        4.2.2 竖向扰动下软弱结构面的强度分析模型第65-66页
        4.2.3 双向扰动下软弱结构面的强度分析模型第66-69页
        4.2.4 工程扰动下软弱结构面强度分析模型的一般形式第69-70页
    4.3 工程扰动对软弱结构面强度劣化分析第70-76页
        4.3.1 水平应力与软弱结构面强度指标之间的数学描述第70-71页
        4.3.2 竖向应力与软弱结构面强度指标之间的数学描述第71-72页
        4.3.3 双向应力与软弱结构面强度指标之间的数学描述第72-75页
        4.3.4 工程扰动应力与软弱结构面强度指标之间的数学表达通式第75-76页
    4.4 本章小结第76-78页
第5章 工程扰动下岩坡失稳分析第78-88页
    5.1 引言第78页
    5.2 工程扰动下块体稳定性判断第78-81页
        5.2.1 工程扰动下块体沿单面滑动的安全系数第79页
        5.2.2 工程扰动下块体沿双面面滑动的安全系数第79-81页
    5.3 工程扰动下关键块体的搜索和确定第81-84页
        5.3.1 关键块体的搜索第81-84页
        5.3.2 关键块体的确定第84页
    5.4 岩坡稳定性表征第84-86页
    5.5 本章小结第86-88页
第6章 工程实例分析与应用第88-98页
    6.1 工程概况第88-89页
    6.2 岩坡分析模型的建立第89-93页
    6.3 岩坡稳定性确定第93-95页
    6.4 本章小结第95-98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98-100页
    7.1 结论第98-99页
    7.2 展望第99-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6页
致谢第106-108页
硕士期间科研活动及研究成果第108-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减氮配施有机肥效果的初步研究
下一篇: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