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填开采安全深度与保安矿柱圈定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地表下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安全深度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充填开采技术及覆岩移动规律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2章 三鑫金铜矿概况与充填开采等效采厚研究 | 第18-31页 |
2.1 三鑫金铜矿地理位置 | 第18页 |
2.2 矿区开采技术条件 | 第18-21页 |
2.2.1 矿区地质条件 | 第18-19页 |
2.2.2 矿区开采现状 | 第19页 |
2.2.3 矿区矿岩特性 | 第19-20页 |
2.2.4 矿区开采方法 | 第20页 |
2.2.5 矿岩物理力学参数 | 第20-21页 |
2.3 三鑫矿充填技术条件 | 第21-23页 |
2.3.1 充填要求 | 第21-22页 |
2.3.2 充填材料性质 | 第22-23页 |
2.4 充填作用机理研究 | 第23-25页 |
2.4.1 充填体力学特性 | 第23-24页 |
2.4.2 充填体转移吸收应力作用 | 第24页 |
2.4.3 充填体对围岩作用 | 第24-25页 |
2.5 充填开采等效采厚分析 | 第25-29页 |
2.5.1 等效采厚模型 | 第25-27页 |
2.5.2 充填前顶板下沉量计算 | 第27-2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3章 安全深度应用与分析 | 第31-37页 |
3.1 概述 | 第31页 |
3.2 安全深度圈定井筒保安矿柱 | 第31-34页 |
3.2.1 井筒保安矿柱圈定方法 | 第31-32页 |
3.2.2 安全距离与移动角确定 | 第32-34页 |
3.3 安全深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34-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4章 充填开采安全深度确定 | 第37-59页 |
4.1 概率积分法反演临界开采深度 | 第37-41页 |
4.1.1 概率积分法模型 | 第37-38页 |
4.1.2 概率积分法应用 | 第38-39页 |
4.1.3 概率积分法参数选取 | 第39-41页 |
4.2 “三带”理论预计安全深度 | 第41-43页 |
4.2.1 安全深度标志 | 第41-42页 |
4.2.2 “三带”的形成 | 第42-43页 |
4.3 冒裂带高度确定 | 第43-57页 |
4.3.1 冒裂高度影响因素 | 第43-45页 |
4.3.2 经验公式计算法 | 第45-47页 |
4.3.3 未确知聚类分析法预测冒裂带高度 | 第47-57页 |
4.4 桃花嘴-570m中段开采安全深度确定 | 第57-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安全深度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59-76页 |
5.1 软件介绍 | 第59-60页 |
5.2 模拟区域及模拟内容确定 | 第60-61页 |
5.2.1 模拟区域的确定 | 第60页 |
5.2.2 模拟内容的确定 | 第60-61页 |
5.3 计算模型建立过程 | 第61-64页 |
5.4 数据分析 | 第64-73页 |
5.4.1 顶板下沉量与塑性区分布分析 | 第64-66页 |
5.4.2 井筒位移变化分析 | 第66-69页 |
5.4.3 井筒应力分析 | 第69-73页 |
5.4.4 结果分析 | 第73页 |
5.5 应用安全深度圈定保安矿柱 | 第73-7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6.1 结论 | 第76-77页 |
6.2 展望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