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工程论文--农业机械及农具论文--农产品初步加工机具论文--烘干机械与设备论文

基于NMR的小麦水分扩散分析与变温交变流干燥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缩写和符号清单第10-16页
1 引言第16-18页
2 文献综述第18-32页
    2.1 谷物干燥理论基础第18-22页
        2.1.1 谷物干燥理论第18页
        2.1.2 湿谷物的含湿量第18-19页
        2.1.3 湿谷物的水分特征第19页
        2.1.4 有效扩散系数及活化能第19-22页
    2.2 核磁共振技术及应用第22-26页
        2.2.1 核磁共振技术第22-23页
        2.2.2 核磁共振技术的分类第23-24页
        2.2.3 核磁共振技术应用的研究现状第24-26页
    2.3 国内外谷物干燥研究现状第26-30页
        2.3.1 固定床及交变流干燥第27页
        2.3.2 喷动床干燥第27-28页
        2.3.3 流化床干燥第28-29页
        2.3.4 干燥过程中的缓苏第29页
        2.3.5 变温干燥第29-30页
    2.4 本文研究内容第30-32页
3 小麦干燥过程中的质子核磁共振驰豫特性实验研究第32-44页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32-34页
        3.1.1 实验材料第32页
        3.1.2 实验设备第32-33页
        3.1.3 实验过程第33页
        3.1.4 数学方法第33-34页
    3.2 T_2峰面积和干燥速率的关系第34-35页
    3.3 T_2特征峰的标定第35-36页
    3.4 干燥前后各束缚形态水分含量对比第36-37页
    3.5 干燥过程5种束缚形态水分的变化特性第37-38页
    3.6 弱化学结合水T_(22)、细胞壁水T_(23)、细胞外水T_(24)和自由水T_(25)与强化学结合水T_(21)间的迁移第38-40页
    3.7 干燥温度对5种束缚形态水分干燥特性曲线的影响第40-42页
    3.8 本章小结第42-44页
4 小麦干燥水分扩散特性分析第44-60页
    4.1 干燥中不同束缚形态水分变化比率的差异第44-50页
    4.2 小麦水分扩散行为第50-54页
    4.3 水分干燥活化能的计算第54-58页
    4.4 本章小结第58-60页
5 变温交变流固定床小麦干燥特性的实验研究第60-80页
    5.1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62-65页
        5.1.1 实验装置第62页
        5.1.2 实验原料第62-65页
        5.1.3 实验方法第65页
    5.2 顺逆流加热时间配比对小麦厚层干燥特性的影响第65-67页
    5.3 缓苏加热过程参数第67页
    5.4 变温交变气流作用下床层内温度波的移动第67-70页
    5.5 室温通风缓苏对干燥均匀性的影响第70-73页
    5.6 缓苏加热阶段参数对小麦厚层干燥特性的影响第73-76页
        5.6.1 通风时间第74页
        5.6.2 风速第74-75页
        5.6.3 缓苏加热段风温第75-76页
    5.7 风速对小麦厚层干燥特性的影响第76-78页
    5.8 本章小结第78-80页
6 变温交变流干燥技术的干燥产能和经济性分析第80-99页
    6.1 计算方法第80-85页
        6.1.1 风机当量能耗计算第81-82页
        6.1.2 热耗计算第82-83页
        6.1.3 干燥总当量能耗计算第83页
        6.1.4 热效率计算第83-84页
        6.1.5 产能与设备紧凑性第84-85页
    6.2 干燥参数第85-92页
        6.2.1 基本原则第85页
        6.2.2 固定床(FIB)的干燥参数第85-87页
        6.2.3 交变流固定床(AA-FIB)的干燥参数第87页
        6.2.4 变温交变流固定床(STAA-FIB)的干燥参数第87-88页
        6.2.5 流化床(FLB)的干燥参数第88-89页
        6.2.6 喷动床(SB)的干燥参数第89-92页
    6.3 能耗分析第92-96页
        6.3.1 热耗分析第92-95页
        6.3.2 热效率分析第95-96页
    6.4 产能与设备紧凑性分析第96-97页
    6.5 本章小结第97-99页
7 结论第99-103页
    7.1 主要结论第99-100页
    7.2 创新点第100-101页
    7.3 今后研究的建议第101-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16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第116-120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重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理论与实证
下一篇:基于职业分化视角的农民收入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