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虚拟仿真的有害功能演化动态建模研究及应用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1 有害功能研究的迫切性 | 第11-12页 |
1.2.2 有害功能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1.3 有害功能及虚拟环境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3.3 现有研究的问题 | 第15-16页 |
1.4 研究的内容目标思路及方法 | 第16-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2 研究目标 | 第16-17页 |
1.4.3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第17-18页 |
1.5 研究的创新点及篇章结构 | 第18-21页 |
1.5.1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8页 |
1.5.2 论文的篇章结构 | 第18-21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知识 | 第21-35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功能 | 第21-26页 |
2.2.1 功能的基本概念 | 第21-23页 |
2.2.2 功能的实现方式——效应 | 第23-24页 |
2.2.3 功能的实现机理 | 第24-26页 |
2.3 有害功能 | 第26-29页 |
2.3.1 有害功能的基本概念 | 第26-27页 |
2.3.2 有害功能的具体分类 | 第27-29页 |
2.3.3 有害功能的特点 | 第29页 |
2.4 虚拟仿真环境 | 第29-32页 |
2.4.1 虚拟仿真环境的发展 | 第30页 |
2.4.2 虚拟仿真环境中的基本理论及应用 | 第30-31页 |
2.4.3 面向对象技术的概念 | 第31页 |
2.4.4 虚拟仿真环境解决问题的思路 | 第31-32页 |
2.5 系统动力学 | 第32-33页 |
2.5.1 系统动力学的概念 | 第32页 |
2.5.2 系统动力学中的基本理论及方法 | 第32-33页 |
2.5.3 因果回路图对有害功能演化的适用性 | 第33页 |
2.6 模糊理论 | 第33-34页 |
2.6.1 模糊理论的简介 | 第33页 |
2.6.2 模糊理论对有害功能演化的适用性 | 第33-34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面向功能设计的虚拟仿真环境构建 | 第35-47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有害功能的形成机理 | 第35-36页 |
3.2.1 有害功能形成过程 | 第35-36页 |
3.2.2 有害功能的研究 | 第36页 |
3.3 虚拟仿真环境 | 第36-37页 |
3.3.1 构建虚拟仿真环境的必要性 | 第36页 |
3.3.2 虚拟仿真环境的组成 | 第36-37页 |
3.4 基于流和作用对象的虚拟环境构建过程 | 第37-41页 |
3.4.1 面向对象对于虚拟环境构建的适用性 | 第37-38页 |
3.4.2 情景分析 | 第38-39页 |
3.4.3 确定对象 | 第39页 |
3.4.4 对象的优化 | 第39页 |
3.4.5 资源表示 | 第39-41页 |
3.4.6 虚拟仿真环境构建流程 | 第41页 |
3.5 资源分析 | 第41-45页 |
3.5.1 资源查找算法 | 第42-43页 |
3.5.2 改良的资源查找算法 | 第43-45页 |
3.5.3 资源的应用 | 第4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虚拟环境下的有害功能动态演化研究 | 第47-59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功能建模方法 | 第47-49页 |
4.2.1 常用的功能建模方法 | 第48页 |
4.2.2 建立模型的必要性 | 第48-49页 |
4.3 功能-效应-状态模型 | 第49-51页 |
4.3.1 HF-FES模型概述 | 第49-50页 |
4.3.2 FES模型对于有害功能研究的适应性 | 第50页 |
4.3.3 FES模型的符号系统 | 第50-51页 |
4.4 基于虚拟环境的有害功能动态演化 | 第51-56页 |
4.4.1 演化对有害功能研究的重要性 | 第51-52页 |
4.4.2 有害功能演化的特殊性 | 第52页 |
4.4.3 有害功能演化分析 | 第52-53页 |
4.4.4 模型中流的演化过程 | 第53页 |
4.4.5 虚拟环境下有害功能演化过程 | 第53-56页 |
4.5 有害功能在HF-FES模型中的表现形式 | 第56-5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五章 金融机械纠偏模块的创新设计 | 第59-81页 |
5.1 引言 | 第59页 |
5.2 纠偏模块状态模型的构建 | 第59-65页 |
5.2.1 需求分析 | 第60页 |
5.2.2 纠偏模块功能结构建立与效应链模型推理 | 第60-64页 |
5.2.3 构建纠偏模块的状态模型 | 第64-65页 |
5.3 虚拟环境的构建 | 第65-67页 |
5.4 虚拟环境下有害功能演化研究 | 第67-78页 |
5.4.1 输入流的确定 | 第67页 |
5.4.2 流的演化过程分析 | 第67-72页 |
5.4.3 有害功能的判断 | 第72-78页 |
5.5 有害功能在HF-FES模型中的表现形式 | 第78页 |
5.6 纠偏模块改进分析 | 第78-79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1-82页 |
6.2 未来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附录 A | 第87-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91-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