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高聚物)论文

取代环糊精增溶五种黄酮类化合物的机理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引言第9-14页
    1.1 黄酮类化合物第9-10页
    1.2 难溶性化合物的增溶方法第10-12页
        1.2.1 超微粉末技术第10页
        1.2.2 固体分散技术第10-11页
        1.2.3 环糊精包合技术第11-12页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2-14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14-19页
    2.1 仪器与试剂第14页
    2.2 紫外-可见分光光谱法第14-16页
        2.2.1 储液的制备第14页
        2.2.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参数设置以及黄酮类化合物吸收波长的选择第14-15页
        2.2.3 相溶解度曲线的绘制第15页
        2.2.4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15-16页
    2.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第16页
    2.4 X射线粉末衍射法第16页
    2.5 分子对接第16-17页
    2.6 半经验量子化学计算第17页
    2.7 分子动力学模拟第17-19页
第三章 取代环糊精对Dai、BioA、Soph的增溶作用第19-44页
    3.1 相溶解度法分析第19-26页
        3.1.1 水中溶解度的确定第19-20页
        3.1.2 相溶解度曲线第20-26页
    3.2 红外光谱分析第26-29页
    3.3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第29-31页
    3.4 分子对接构象分析第31-33页
    3.5 半经验量子化学计算结果分析第33-37页
    3.6 分子动力学分析第37-42页
    3.7 本章小结第42-44页
第四章 取代环糊精对Hes、Gen的增溶作用第44-62页
    4.1 相溶解度法分析第44-49页
        4.1.1 水中溶解度的确定第44-45页
        4.1.2 相溶解度曲线第45-49页
    4.2 红外光谱分析第49-50页
    4.3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第50-52页
    4.4 分子对接构象分析第52-53页
    4.5 半经验量子化学计算结果分析第53-57页
    4.6 分子动力学分析第57-60页
    4.7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五章 结论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69页
致谢第69-70页
个人简历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四氟硼酸N-烷基吡啶离子液体的光谱分析
下一篇:芳香酰胺引发Togni-Ⅱ试剂产生的三氟甲基自由基串联环化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