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影响烤烟品质的因素 | 第13-14页 |
1.2.1 不同烟区对烤烟品质的影响 | 第13-14页 |
1.2.2 不同区位对烤烟品质的影响 | 第14页 |
1.3 国内外此类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4-16页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8-24页 |
2.1 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18-20页 |
2.1.1 试验样品 | 第18-19页 |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19-20页 |
2.2 样品各物理指标的测定方法 | 第20页 |
2.2.1 样品厚度的测定方法 | 第20页 |
2.2.2 样品抗张力、抗张强度、伸长量的测定方法 | 第20页 |
2.2.3 样品填充值的测定方法 | 第20页 |
2.3 样品各化学成分的测定方法 | 第20-22页 |
2.3.1 样品香味成分的测定方法 | 第20页 |
2.3.2 样品挥发性有机酸的测定方法 | 第20页 |
2.3.3 样品非挥发性有机酸的测定方法 | 第20-21页 |
2.3.4 样品总烟碱的测定方法 | 第21页 |
2.3.5 样品游离烟碱的测定方法 | 第21页 |
2.3.6 样品水浸液pH的测定方法 | 第21页 |
2.3.7 样品石油醚提取物的测定方法 | 第21页 |
2.3.8 样品钾离子的测定方法 | 第21-22页 |
2.3.9 样品蛋白质、还原糖、氯、总氮、总糖的测定方法 | 第22页 |
2.4 样品感官评价指标的评价方法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河南浓香型烟叶叶面不同区位物理指标的差异比较 | 第24-30页 |
3.1 分切样品填充值的数据分析 | 第24-25页 |
3.1.1 分切样品的填充值的总体特征 | 第24-25页 |
3.1.2 分切区位对填充值的显著性分析 | 第25页 |
3.2 分切样品厚度的数据分析 | 第25-27页 |
3.2.1 分切样品厚度的总体特征 | 第25-26页 |
3.2.2 分切区位对厚度的显著性分析 | 第26-27页 |
3.3 分切样品抗张力的数据分析 | 第27-28页 |
3.3.1 分切样品抗张力的总体特征 | 第27页 |
3.3.2 分切区位对抗张力的显著性分析 | 第27-28页 |
3.4 分切样品抗张强度的数据分析 | 第28-29页 |
3.4.1 分切样品抗张强度的总体特征 | 第28页 |
3.4.2 分切区位对抗张强度的显著性分析 | 第28-29页 |
3.5 小结 | 第29-30页 |
第四章 河南浓香型烟叶叶面不同区位化学成分的差异比较 | 第30-52页 |
4.1 分切样品的香味成分的数据分析 | 第30-32页 |
4.1.1 分切样品的香味成分的总体特征 | 第30-31页 |
4.1.2 分切区位对各香味成分的显著性分析 | 第31-32页 |
4.2 分切样品的挥发性有机酸的数据分析 | 第32-33页 |
4.2.1 分切样品的挥发性有机酸的总体特征 | 第32-33页 |
4.2.2 分切区位对各挥发性有机酸的显著性分析 | 第33页 |
4.3 分切样品的挥发性有机酸的数据分析 | 第33-35页 |
4.3.1 分切样品的非挥发性有机酸的总体特征 | 第33-34页 |
4.3.2 分切区位对各非挥发性有机酸的显著性分析 | 第34-35页 |
4.4 分切样品的水浸液PH的数据分析 | 第35-37页 |
4.4.1 分切样品的水浸液pH的总体特征 | 第35-36页 |
4.4.2 分切区位对各水浸液pH的显著性分析 | 第36-37页 |
4.5 分切样品的石油醚提取物的数据分析 | 第37-38页 |
4.5.1 分切样品的石油醚提取物的总体特征 | 第37-38页 |
4.5.2 分切区位对石油醚提取物的显著性分析 | 第38页 |
4.6 分切样品的总烟碱的数据分析 | 第38-40页 |
4.6.1 分切样品的总烟碱的总体特征 | 第38-39页 |
4.6.2 分切区位对总烟碱的显著性分析 | 第39-40页 |
4.7 分切样品的钾离子含量的数据分析 | 第40-41页 |
4.7.1 分切样品的钾离子含量的总体特征 | 第40-41页 |
4.7.2 分切区位对石油醚提取物的显著性分析 | 第41页 |
4.8 分切样品的氯离子含量的数据分析 | 第41-43页 |
4.8.1 分切样品的氯离子含量的总体特征 | 第41-42页 |
4.8.2 分切区位对氯离子含量的显著性分析 | 第42-43页 |
4.9 分切样品的总氮含量的数据分析 | 第43-44页 |
4.9.1 分切样品的总氮含量的总体特征 | 第43-44页 |
4.9.2 分切区位对总氮含量的显著性分析 | 第44页 |
4.10 分切样品的蛋白质含量的数据分析 | 第44-46页 |
4.10.1 分切样品的蛋白质含量的总体特征 | 第44-45页 |
4.10.2 分切区位对蛋白质含量的显著性分析 | 第45-46页 |
4.11 分切样品的总糖含量的数据分析 | 第46-47页 |
4.11.1 分切样品的总糖含量的总体特征 | 第46-47页 |
4.11.2 分切区位对总糖含量的显著性分析 | 第47页 |
4.12 分切样品的还原糖含量的数据分析 | 第47-49页 |
4.12.1 分切样品的还原糖含量的总体特征 | 第47-48页 |
4.12.2 分切区位对还原糖含量的显著性分析 | 第48-49页 |
4.13 小结 | 第49-52页 |
第五章 河南浓香型烟叶叶面不同区位感官评价的差异比较 | 第52-58页 |
5.1 分切样品的感官评价的总体特征 | 第52-55页 |
5.2 分切区位对感官评价总分的显著性分析 | 第55页 |
5.3 聚类分析 | 第55-56页 |
5.4 小结 | 第56-58页 |
第六章 河南浓香型烟叶叶面不同区位综合质量的差异研究 | 第58-72页 |
6.1 分切烟叶常规化学成分综合质量评价方法 | 第58-60页 |
6.2 分切烟叶感官质量综合评价方法 | 第60-63页 |
6.3 分切烟叶综合评价方法 | 第63-70页 |
6.4 聚类分析 | 第70-71页 |
6.5 小结 | 第71-7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7.1 结论 | 第72-73页 |
7.2 展望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附录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