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4-34页 |
1.1 煤气化行业发展现况 | 第14-15页 |
1.2 煤气化废水对于环境的危害 | 第15页 |
1.3 煤气化废水的处理方法 | 第15-22页 |
1.3.1 预处理 | 第16页 |
1.3.2 生化处理 | 第16-21页 |
1.3.3 深度处理 | 第21-22页 |
1.4 菌种诱变 | 第22-28页 |
1.4.1 物理诱变 | 第22-26页 |
1.4.2 化学诱变 | 第26-27页 |
1.4.3 复合诱变 | 第27-28页 |
1.5 超氧化物歧化酶 | 第28-32页 |
1.5.1 超氧化物歧化酶作用机理 | 第28-30页 |
1.5.2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 第30-31页 |
1.5.3 产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微生物群类 | 第31-32页 |
1.6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2-34页 |
第2章 菌株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 第34-44页 |
2.1 引言 | 第34页 |
2.2 材料与仪器 | 第34-36页 |
2.2.1 试验样品来源 | 第35页 |
2.2.2 废水来源: | 第35-36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6-39页 |
2.3.1 菌株的驯化与富集 | 第36页 |
2.3.2 菌株的分离和纯化 | 第36-37页 |
2.3.3 菌株的保藏 | 第37页 |
2.3.4 筛选菌株降解效果的测定 | 第37页 |
2.3.5 菌株降解废水过程测定 | 第37-38页 |
2.3.6 煤气化废水降解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38-39页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9-43页 |
2.4.1 菌株筛选结果 | 第39-40页 |
2.4.2 菌株R降解废水过程 | 第40页 |
2.4.3 菌株的形态特征 | 第40-41页 |
2.4.4 菌株的鉴定 | 第41-43页 |
2.5 小结 | 第43-44页 |
第3章 煤气化废水降解菌的菌种诱变 | 第44-54页 |
3.1 引言 | 第44页 |
3.2 材料与仪器 | 第44-45页 |
3.2.1 菌种来源 | 第44页 |
3.2.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44页 |
3.2.3 溶液配制 | 第44-45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5-48页 |
3.3.1 菌株R的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45页 |
3.3.2 菌悬液的制备 | 第45页 |
3.3.3 诱变 | 第45-46页 |
3.3.4 筛选方法 | 第46页 |
3.3.5 菌体湿重测定 | 第46-48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8-52页 |
3.4.1 菌株R的生长曲线 | 第48-49页 |
3.4.2 硫酸二乙酯体积分数对致死率的影响 | 第49-50页 |
3.4.3 紫外照射时间对致死率的影响, | 第50页 |
3.4.4 诱变后筛选结果 | 第50-51页 |
3.4.5 突变菌的稳定性实验结果 | 第51-52页 |
3.5 小结 | 第52-54页 |
第4章 突变菌株的生长与降解性能研究 | 第54-64页 |
4.1 引言 | 第54页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54页 |
4.2.1 菌株来源 | 第54页 |
4.2.2 实验仪器、材料 | 第54页 |
4.3 实验内容和方法 | 第54-55页 |
4.3.1 环境因素对于菌株R1 生长的影响 | 第54页 |
4.3.2 外加碳源对于菌株R1 生长的影响 | 第54-55页 |
4.3.3 菌株R1 降解废水的正交试验优化 | 第55页 |
4.3.4 优化后菌株R1 的降解能力测定 | 第55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55-62页 |
4.4.1 环境因素对于菌株R1 生长情况影响的结果 | 第55-58页 |
4.4.2 菌株R1 的正交试验优化结果 | 第58-62页 |
4.4.3 优化后菌株R1 对废水的降解效果 | 第62页 |
4.5 小结 | 第62-64页 |
第5章 突变菌株对复杂环境适应性的研究 | 第64-72页 |
5.1 引言 | 第64页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64-66页 |
5.2.1 菌株来源 | 第64页 |
5.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64-65页 |
5.2.3 溶液配制 | 第65-66页 |
5.3 实验步骤 | 第66-68页 |
5.3.1 菌体浓度测定 | 第66页 |
5.3.2 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提取与测定 | 第66-68页 |
5.4 实验结果 | 第68-70页 |
5.4.1 氨氮浓度对于菌株的影响 | 第68-69页 |
5.4.2 酚浓度对菌体的影响, | 第69-70页 |
5.5 小结 | 第70-7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6.1 结论 | 第72-73页 |
6.2 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附录 | 第80-8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