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中山路地区空间更新策略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1 选题缘起 | 第13页 |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3 课题研究现状 | 第14-23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2 国外实践案例研究 | 第16-19页 |
1.3.3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3.4 国内实践案例研究 | 第21-23页 |
1.4 城市触媒理论的定义 | 第23-27页 |
1.4.1.城市触媒的产生与原理 | 第24-25页 |
1.4.2 城市触媒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1.4.3.城市触媒理论的相关实践与应用 | 第26-27页 |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第27-29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7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1.5.3 研究框架 | 第28-29页 |
第二章 沈阳市中山路地区分析 | 第29-42页 |
2.1 中山路地区概况分析 | 第29-38页 |
2.1.1 历史沿革 | 第29-33页 |
2.1.2 实地调研现状分析 | 第33-38页 |
2.2 存在问题 | 第38-40页 |
2.2.1 功能布局失衡 | 第39页 |
2.2.2 公共空间缺乏 | 第39页 |
2.2.3 文化特色衰落 | 第39-40页 |
2.3 更新价值 | 第40-42页 |
2.3.1 经济发展价值 | 第40页 |
2.3.2 建筑特色价值 | 第40页 |
2.3.3 文化多样性价值 | 第40-41页 |
2.3.4 历史遗产价值 | 第41-42页 |
第三章 城市区域空间优化更新策略 | 第42-66页 |
3.1 肌理修补 | 第44-49页 |
3.1.1 顺应肌理修补 | 第47-48页 |
3.1.2 摒除杂乱肌理修补 | 第48-49页 |
3.2 增加街区渗透性 | 第49-56页 |
3.2.1 设置触媒点 | 第49-51页 |
3.2.2 三角地改造 | 第51-56页 |
3.3 街区尺度的营造 | 第56-66页 |
3.3.1 城市天际线的控制 | 第57-59页 |
3.3.2 沿街立面视线通廊的强调 | 第59-62页 |
3.3.3 交通底界面细致化 | 第62-66页 |
第四章 城市区域功能整合更新策略 | 第66-80页 |
4.1 上层功能定位 | 第67-68页 |
4.2 加强区域联系 | 第68-71页 |
4.2.1 周边地区衔接 | 第69-70页 |
4.2.2 丰富区域功能 | 第70-71页 |
4.3 区域功能混合 | 第71-76页 |
4.3.1 区域内部功能组织 | 第72-74页 |
4.3.2 商业功能改造 | 第74-75页 |
4.3.3 居住功能改造 | 第75-76页 |
4.4 区域品质提升 | 第76-80页 |
4.4.1 物理环境提升 | 第76页 |
4.4.2 景观绿化功能设置 | 第76-79页 |
4.4.3 停车空间设置 | 第79-80页 |
第五章 城市区域文脉连续性更新策略 | 第80-96页 |
5.1 城市文脉纹理延续性 | 第80-83页 |
5.1.1 满铁文化与城市文脉的缝合 | 第80-82页 |
5.1.2 满铁建筑群文化性的延续 | 第82-83页 |
5.1.3 非物质形态文化价值 | 第83页 |
5.2 内部文脉纹理的重建 | 第83-91页 |
5.2.1 巴洛克式空间肌理 | 第87-90页 |
5.2.2 折中主义在街区中的文化体现 | 第90-91页 |
5.3 与城市文脉的缝合 | 第91-96页 |
5.3.1 发掘街区文化特色 | 第91-93页 |
5.3.2 场所记忆的延续 | 第93-94页 |
5.3.3 历史文脉的可持续发展 | 第94-9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99页 |
附表一 市民对中山路历史街区的评价调查问卷 | 第99-101页 |
作者简介 | 第101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1-103页 |
致谢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