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金属结构论文--钢结构论文

方钢管柱-H型钢梁装配式外套筒连接节点抗震性能研究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第1章 绪论第14-31页
    1.1 引言第14-15页
    1.2 方钢管柱-h型钢梁连接节点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第15-23页
        1.2.1 国内外方钢管柱-h型钢梁连接节点研究现状第15-22页
        1.2.2 方钢管柱-h型钢梁节点存在问题第22-23页
    1.3 方钢管柱-h型钢梁装配式外套筒连接节点的提出第23-28页
        1.3.1 装配式钢结构节点的基本要求第23-24页
        1.3.2 方钢管柱-h型钢梁装配式外套筒连接节点构造及施工第24-28页
    1.4 研究内容第28-31页
第2章 外套筒节点静力性能有限元数值分析第31-55页
    2.1 有限元软件选取第31页
    2.2 非线性有限元方程建立第31-36页
        2.2.1 非线性问题的分类及求解第31-33页
        2.2.2 屈服准则第33-34页
        2.2.3 单元刚度矩阵第34-36页
    2.3 有限元节点建模第36-42页
        2.3.1 实体模型的建立第36-38页
        2.3.2 单元选用第38-39页
        2.3.3 材料本构关系及强化模型第39-40页
        2.3.4 网格划分第40-41页
        2.3.5 边界模拟及加载制度第41页
        2.3.6 分析类型及求解设置第41-42页
    2.4 外套筒壁厚对节点破坏模式及承载力的影响第42-45页
        2.4.1 节点破坏模式第42-44页
        2.4.2 弯矩-转角曲线第44-45页
    2.5 高强对拉螺栓直径对节点破坏模式及承载力的影响第45-46页
        2.5.1 节点破坏模式第45-46页
        2.5.2 弯矩-转角曲线第46页
    2.6 外伸端板厚度对节点破坏模式及承载力的影响第46-49页
        2.6.1 节点破坏模式第46-48页
        2.6.2 弯矩-转角曲线第48-49页
    2.7 钢梁与组件连接方式对节点破坏模式及承载力的影响第49-50页
        2.7.1 节点破坏模式第49-50页
        2.7.2 弯矩-转角曲线第50页
    2.8 节点各参数变化对节点屈服抗弯承载力的影响第50-53页
    2.9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3章 外套筒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第55-96页
    3.1 试验目的第55-56页
    3.2 试件设计第56-61页
    3.3 试验概况第61-67页
        3.3.1 材性试验第61-63页
        3.3.2 加载装置第63-65页
        3.3.3 加载制度第65-66页
        3.3.4 量测方案第66-67页
    3.4 试验现象及破坏形态第67-72页
        3.4.1 试件st-1w的试验现象及破坏形态第67-69页
        3.4.2 试件st-2w的试验现象及破坏形态第69-71页
        3.4.3 试件st-3w的试验现象及破坏形态第71-72页
    3.5 节点抗震性能分析第72-85页
        3.5.1 试件荷载-位移曲线第72-75页
        3.5.2 荷载-位移骨架曲线第75-77页
        3.5.3 延性第77-78页
        3.5.4 弯矩-转角曲线第78-82页
        3.5.5 构件耗能第82-84页
        3.5.6 刚度退化第84-85页
    3.6 节点应变分析第85-88页
    3.7 弯矩-转角恢复力模型第88-94页
        3.7.1 骨架曲线模型第88-90页
        3.7.2 滞回环模型第90-94页
    3.8 本章小结第94-96页
第4章 外套筒节点抗震性能有限元数值分析第96-114页
    4.1 有限元模型建立第96-97页
    4.2 有限元与试验结果对比第97-108页
        4.2.1 有限元与试验破坏形态对比第97-100页
        4.2.2 荷载-位移滞回曲线对比第100-101页
        4.2.3 荷载-位移骨架曲线对比第101-104页
        4.2.4 弯矩-转角骨架曲线对比第104-106页
        4.2.5 刚度退化曲线对比第106-107页
        4.2.6 抗震性能指标对比第107-108页
    4.3 有限元应力路径分析第108-112页
    4.4 本章小结第112-114页
第5章 外套筒节点抗弯承载力理论分析第114-129页
    5.1 屈服线理论第114-115页
    5.2 节点受力机理分析第115-116页
    5.3 节点屈服抗拉承载力理论分析第116-120页
        5.3.1 高强对拉螺栓屈服抗拉承载力第116页
        5.3.2 外套筒壁、柱壁屈服抗拉承载力第116-118页
        5.3.3 外伸端板屈服抗拉承载力第118-120页
    5.4 外套筒连接节点抗弯承载力计算第120-128页
        5.4.1 节点抗弯承载力计算模型第121-124页
        5.4.2 节点抗弯承载力理论计算公式第124-125页
        5.4.3 节点抗弯承载力理论值与试验、有限元模拟值对比第125-128页
    5.5 本章小结第128-129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29-132页
    6.1 结论第129-131页
    6.2 主要创新点第131页
    6.3 展望第131-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40页
创新点摘要第140-14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第141-142页
致谢第142页

论文共1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再生混凝土多重界面结构与性能损伤机理研究
下一篇:室内人体综合舒适度及评价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