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4-28页 |
一、研究背景:城市化背景下社会发展与文化转型的选择与思辩 | 第15-21页 |
1、城市化背景下的文化生态与机制 | 第15-17页 |
2、城市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的自我认知与思辩 | 第17-19页 |
(1)传统文化内核与价值的自我审视 | 第17-18页 |
(2)传统文化在当代的自我定位 | 第18页 |
(3)传统文化在当代的自我扬弃与更新 | 第18-19页 |
3、社会发展机制下的文化选择与目标 | 第19-21页 |
(1)传统与现代并重 | 第19-20页 |
(2)传承与发展并行 | 第20页 |
(3)转化与重建并举 | 第20-21页 |
二、城市化背景下村落文化变迁机制的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宏观视野下村落文化变迁的研究 | 第21-22页 |
2、专业领域内村落文化变迁的研究 | 第22-23页 |
3、区域视角中村落文化变迁的研究 | 第23页 |
三、研究意义:城市化背景下研究区域村落文化变迁的现实意义 | 第23-26页 |
1、区域村落文化变迁的现状和研究价值 | 第24-25页 |
2、区域村落文化变迁的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四、城市化背景下如何构建研究区域村落文化的总体框架 | 第26-27页 |
1、从关键词出发的总体研究框架 | 第26页 |
2、从多层次出发的总体研究框架 | 第26-27页 |
3、从涉及学科领域出发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27页 |
五、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一章 徽州古村落文化变迁内在机制的特征与现代解读 | 第28-47页 |
一、徽州古村落文化在社会背景下的发展特征 | 第29-40页 |
1、区域文化背景下徽州地域古村落的表现特征 | 第31-36页 |
(1)徽州文化的整体变迁特征 | 第31-32页 |
(2)徽州古村落整体空间环境的布局与特征 | 第32-35页 |
(3)影响徽州古村落整体文化形态的社会与行为特征 | 第35-36页 |
2、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徽州地域古村落的目标选择 | 第36-39页 |
(1)徽州古村落文化整体变迁方向的选择 | 第37-38页 |
(2)影响徽州古村落文化目标选择的结构因素和制度因素 | 第38-39页 |
3、徽州古村落文化领域的研究建议与村落族群的现实选择 | 第39-40页 |
二、徽州古村落社会文化变迁过程中的意识叠加特征 | 第40-43页 |
1、制度结构和遗产保护 | 第40-41页 |
2、商业伦理和文化传统 | 第41-42页 |
3、自我价值和外界意识 | 第42-43页 |
三、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徽州古村落社会文化变迁的现代解读 | 第43-46页 |
1、城市化进程中由徽州古村落文化内生因素产生的现代价值 | 第43-45页 |
2、城市化进程中由徽州整体聚落文化形成的现代研究意义 | 第45-46页 |
3、城市化进程中由徽州整体聚落空间意象形成的借鉴意义 | 第46页 |
四、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二章 徽州古村落文化变迁中的价值认同和影响因素分析 | 第47-61页 |
一、对比分析:现代社会价值取向和徽州古村落文化变迁的价值认同 | 第47-51页 |
1、现代观念和生活形态 | 第48-49页 |
2、现代经济布局和价值形态 | 第49-50页 |
3、现代空间意义和村落形态 | 第50-51页 |
二、内部因素分析:徽州古村落遗产价值对文化变迁的影响 | 第51-54页 |
1、现状选择对发展思路的影响 | 第51-52页 |
2、文化选择对发展条件的影响 | 第52-53页 |
3、规划设计对发展方式的影响 | 第53-54页 |
三、外部因素分析:徽州古村落外部环境对文化变迁机制的影响 | 第54-60页 |
1、制度环境对徽州古村落文化变迁的结构影响 | 第55-56页 |
2、产业形态对徽州古村落文化变迁的价值影响 | 第56页 |
3、空间意义对徽州古村落文化变迁的内涵影响 | 第56-60页 |
(1)空间布局特征的实际要求 | 第57-58页 |
(2)空间交往类型的功能要求 | 第58-59页 |
(3)空间美学特征的意识存在 | 第59-60页 |
四、小结 | 第60-61页 |
第三章 内外因作用下徽州古村落文化变迁的现实分析 | 第61-81页 |
一、社会与经济发展条件下徽州古村落的文化形态与现状 | 第62-66页 |
1、现实条件下徽州古村落的整体文化生态 | 第62-63页 |
2、现状条件下徽州古村落的系统文化结构 | 第63-65页 |
3、现代条件下徽州古村落的整体文化观念构成 | 第65-66页 |
二、当代城市化观念下徽州古村落的环境肌理与更新 | 第66-74页 |
1、城镇规划理念与徽州古村落的自发生长状态 | 第69-71页 |
2、徽州古村落文化肌理的现实更新与剖析 | 第71-72页 |
3、徽州古村落文化变迁的现实类型与层级 | 第72-74页 |
三、信息与传媒趋于产业化条件下徽州古村落的现实选择与影响 | 第74-80页 |
1、大众传媒下徽州古村落文化的变迁方式 | 第75-78页 |
(1)生产生活方式的文化变迁 | 第75-76页 |
(2)制度影响方式的文化变迁 | 第76-77页 |
(3)观念意识层面的文化变迁 | 第77-78页 |
2、互联网与多种媒体介质对徽州文化产业及古村落文化变迁的影响 | 第78-79页 |
(1)互联网对传统文化产业方式的改变 | 第78-79页 |
(2)互联网对个体生活及文化传播方式的改变 | 第79页 |
(3)互联网及多种媒体介质对文化宣传和展演方式的改变 | 第79页 |
3、旅游开发结合信息传媒对古村落文化变迁的影响 | 第79-80页 |
四、小结 | 第80-81页 |
第四章 徽州古村落文化整体变迁特征的对比分析 | 第81-118页 |
一、徽州区域内古村落整体变迁的对比分析 | 第82-91页 |
1、以核心空间为布局的村落形态变迁对比:宏村与关麓 | 第82-86页 |
(1)遗存与变迁的整体形态和评价 | 第83-85页 |
(2)内力与外力作用下的选择与调整 | 第85-86页 |
2、以线性空间为布局的村落形态变迁对比:西递与唐模 | 第86-89页 |
(1)遗存与变迁的整体形态和评价 | 第87-88页 |
(2)内力与外力作用下的选择与调整 | 第88-89页 |
3、以块状空间为布局的村落形态变迁对比:南屏与黄村 | 第89-91页 |
(1)遗存与变迁的整体形态和评价 | 第89-90页 |
(2)内力与外力作用下的选择与调整 | 第90-91页 |
二、徽州古村落与不同地域古村落整体变迁的对比分析 | 第91-105页 |
1、徽州古村落与山西古村落文化整体变迁的对比:黟县古村与晋中古村 | 第93-96页 |
(1)变迁过程中的整体形态对比 | 第94-95页 |
(2)变迁过程中的内在机制对比 | 第95-96页 |
(3)变迁过程中的外生因素对比 | 第96页 |
2、徽州古村落与湘西古村落文化整体变迁的对比 | 第96-100页 |
(1)变迁过程中的整体形态对比 | 第97-99页 |
(2)变迁过程中的内在机制对比 | 第99页 |
(3)变迁过程中的外生因素对比 | 第99-100页 |
3、徽州古村落与江浙传统村落文化整体变迁的对比 | 第100-105页 |
(1)变迁过程中的整体形态对比 | 第101-102页 |
(2)变迁过程中的内在机制对比 | 第102-104页 |
(3)变迁过程中的外生因素对比 | 第104-105页 |
三、徽州区域内古村落整体变迁的地域特点 | 第105-110页 |
1、徽州古村落在整体区域大文化背景下的自我系统特征 | 第106-108页 |
2、文化意义与符号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的特征 | 第108-109页 |
3、信息及旅游产业体制引导下的结构特征 | 第109-110页 |
四、徽州古村落文化与空间形态演变的整体特点 | 第110-117页 |
1、村镇空间在产业配套发展下的形态扩散特征 | 第111-113页 |
2、村落文化内部空间在商业模式下的表现特征 | 第113-114页 |
3、村落发展空间在基础设施条件下的外部特征 | 第114-117页 |
五、小结 | 第117-118页 |
第五章 徽州古村落文化变迁的生态性策略建构 | 第118-134页 |
一、基于调查整体环境现状原有和现有基础上的总体评估 | 第119-123页 |
1、原有的环境形态和文化价值是包含过程在内的动态资源配置方式 | 第120-122页 |
2、现有的环境生态和文化生态是包含发展在内的动态资源结构重组 | 第122页 |
3、资源结构的利益调整和布局依据是文化变迁的物态基础 | 第122-123页 |
二、基于调查文化现状生态系统上的总体评估 | 第123-128页 |
1、文化传统的分解是城市化过程中原有物质结构基础的消解 | 第124-126页 |
2、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城市化过程中现有资源要素配置的集中 | 第126-127页 |
3、文化类型的新常态是文化变迁的最终选择 | 第127-128页 |
三、基于调整和选择原则上的系统构建 | 第128-133页 |
1、系统包含着现代城市化发展概念之一的设施规划 | 第129-131页 |
2、系统包含着现代社区发展概念之一的新型文化风貌 | 第131-133页 |
3、系统包含着新型社会关系在内的观念调整与意识转化 | 第133页 |
四、小结 | 第133-13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34-138页 |
一、整体文化生态变迁的内在机制与本质 | 第134-136页 |
1、整体文化变迁的内在选择特征 | 第134-135页 |
2、整体文化变迁的本质特征 | 第135-136页 |
二、徽州古村落整体文化生态的变迁与发展之路 | 第136-138页 |
1、文化变迁是以包含合理内核为演进图式的变迁 | 第136页 |
2、徽州古村落文化变迁应以其自身内核与新特质文化从内在精神上延续 | 第136-137页 |
3、徽州古村落文化变迁的物态表现是新型社会环境条件下资源结构的重新调整 | 第137-138页 |
致谢 | 第138-139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39-145页 |
附表A 黔县文物保护单位统计表 | 第145-148页 |
附录B 黔县历史性村镇统计表 | 第148-152页 |
附表C 黔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统计表 | 第152-163页 |
附表D 徽州重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适应性综合评价 | 第163-16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与论文 | 第165-166页 |
后记 | 第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