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生物学论文--森林生态学论文

极小种群海南风吹楠生态学特性及濒危成因分析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1 绪论第13-29页
    1.1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第13-18页
        1.1.1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概念的由来第13-14页
        1.1.2 中国极小种群物种的确定标准与保护行动计划第14-15页
        1.1.3 广西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物种及现状第15-18页
    1.2 濒危植物濒危机制研究进展第18-22页
        1.2.1 濒危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第19-20页
        1.2.2 濒危植物保护遗传学研究第20-21页
        1.2.3 濒危植物生殖生态学研究第21-22页
    1.3 濒危植物保护措施研究第22-24页
        1.3.1 就地保护第22页
        1.3.2 迁地保护第22-23页
        1.3.3 回归试验第23-24页
    1.4 海南风吹楠研究现状第24-27页
        1.4.1 海南风吹楠生物学特性和地理分布第24-25页
        1.4.2 海南风吹楠濒危等级划分第25页
        1.4.3 海南风吹楠系统分类研究第25-26页
        1.4.4 海南风吹楠应用价值研究第26页
        1.4.5 海南风吹楠育苗技术研究第26-27页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目的意义第27-29页
        1.5.1 主要研究内容第27页
        1.5.2 目的意义第27-29页
2 海南风吹楠生物学特征研究第29-39页
    2.1 试验材料和方法第29-31页
        2.1.1 试验材料第29-30页
        2.1.2 果实性状测定第30页
        2.1.3 营养器官解剖方法第30-31页
        2.1.4 数据处理第31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31-37页
        2.2.1 花器官特征第31页
        2.2.2 果实形态特征第31-32页
        2.2.3 叶片结构特征第32-34页
        2.2.4 茎的结构特征第34-35页
        2.2.5 根的结构特征第35-37页
    2.3 小结第37-39页
        2.3.1 叶片结构特征与环境的适应性第37页
        2.3.2 茎的结构特征与环境的适应性第37-38页
        2.3.3 根的结构特征与环境的适应性第38-39页
3 海南风吹楠群落结构特征和种群动态第39-62页
    3.1 研究方法第39-43页
        3.1.1 调查点概况第39-40页
        3.1.2 样地设置和调查第40-41页
        3.1.3 群落特征和物种多样性分析第41-42页
        3.1.4 年龄结构、静态生命表和存活曲线:第42-43页
    3.2 数据分析第43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43-60页
        3.3.1 野生资源现状和生境特点第43-45页
        3.3.2 群落植物组成特征第45-48页
        3.3.3 群落植物系统发育类型组成及区系特征第48-52页
        3.3.4 群落的植物多样性第52-53页
        3.3.5 种群年龄结构第53-56页
        3.3.6 种群静态生命表和存活曲线第56-60页
    3.4 小结与讨论第60-62页
4 海南风吹楠种群土壤种子库与幼苗更新特征第62-73页
    4.1 研究方法第62-64页
        4.1.1 试验地概况第62-63页
        4.1.2 海南风吹楠土壤种子库取样方法和测定第63页
        4.1.3 幼苗更新和空间分布格局调查第63页
        4.1.4 幼苗多度调查第63-64页
        4.1.5 样地环境因子测定第64页
    4.2 数据分析第64-65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65-71页
        4.3.1 海南风吹楠土壤种子库的种子储量与分布规律第65-66页
        4.3.2 海南风吹楠土壤种子库的种子散布格局第66-67页
        4.3.3 幼苗更新及其空间分布第67-68页
        4.3.4 幼苗多度与环境的关系第68-71页
    4.4 小结与讨论第71-73页
5 海南风吹楠种子萌发特性第73-80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73-75页
        5.1.1 试验地概况第73页
        5.1.2 种子萌发试验第73-75页
        5.1.3 数据分析第75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75-78页
        5.2.1 果皮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第75-76页
        5.2.2 不同地理种源种子萌发特性差异第76-77页
        5.2.3 高温高湿对种子萌发率的影响第77页
        5.2.4 高温高湿对种子活力的影响第77-78页
    5.3 小结与讨论第78-80页
6 海南风吹楠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第80-96页
    6.1 研究方法第80-83页
        6.1.1 试验材料第80-81页
        6.1.2 基因组DNA提取与检测第81页
        6.1.3 ISSR-PCR扩增试验设计第81-83页
        6.1.4 引物筛选第83页
        6.1.5 数据处理第83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83-93页
        6.2.1 ISSR-PCR反应体系建立与引物筛选第83-87页
        6.2.2 种群遗传多样性第87-89页
        6.2.3 种群遗传结构第89-90页
        6.2.4 种群遗传距离第90-93页
    6.3 小结与讨论第93-96页
        6.3.1 遗传多样性特征第93-94页
        6.3.2 遗传结构特征第94页
        6.3.3 海南风吹楠濒危机制及其资源保护第94-96页
7 海南风吹楠濒危原因和解危措施第96-99页
    7.1 海南风吹楠濒危原因第96-97页
        7.1.1 种群结实率低,种子难以萌发,幼苗数量少第96页
        7.1.2 受生态环境制约幼苗难以发育为幼树,自然更新困难第96-97页
        7.1.3 人为活动过度干扰,生境片段化,分布范围窄第97页
    7.2 海南风吹楠的解危措施第97-99页
        7.2.1 就地保护第97-98页
        7.2.2 迁地保护第98-99页
8 结论与展望第99-102页
    8.1 主要结论第99-100页
        8.1.1 海南风吹楠生物学特性及遗传多样性第99页
        8.1.2 海南风吹楠群落特征、种群动态第99-100页
        8.1.3 海南风吹楠濒危机理第100页
    8.2 创新点和展望第100-102页
        8.2.1 创新点第100页
        8.2.2 展望第100-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16页
致谢第116-117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第117页

论文共1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家具扁平化设计理论及应用研究
下一篇:聚焦超声治疗肿瘤的超声图像轮廓提取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