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细胞活性在线检测系统研制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 1.2 研究现状与分析 | 第12-16页 |
| 1.2.1 细胞观察方法概述 | 第12-14页 |
| 1.2.2 无透镜成像方法在细胞观察中的应用 | 第14-15页 |
| 1.2.3 细胞活性光学成像观察方法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细胞活性在线检测系统总体方案 | 第18-26页 |
| 2.1 引言 | 第18页 |
| 2.2 系统需求分析 | 第18页 |
| 2.3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第18-21页 |
| 2.4 细胞图像采集和传输系统 | 第21-24页 |
| 2.4.1 图像传感技术 | 第21-23页 |
| 2.4.2 USB传输 | 第23-24页 |
| 2.5 基于图像处理的细胞活性自动检测技术 | 第24-25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细胞图像特征分析及图像处理 | 第26-42页 |
| 3.1 引言 | 第26页 |
| 3.2 细胞活性图像特征分析 | 第26-27页 |
| 3.3 细胞图像预处理 | 第27-32页 |
| 3.3.1 细胞图像灰度变换 | 第28-29页 |
| 3.3.2 不均匀光照补偿 | 第29-30页 |
| 3.3.3 滤波除噪 | 第30-32页 |
| 3.4 细胞图像阈值分割 | 第32-37页 |
| 3.4.1 细胞图像阈值分割的目的及意义 | 第32-33页 |
| 3.4.2 最大类间方差法 | 第33-35页 |
| 3.4.3 基本形态学处理 | 第35-37页 |
| 3.5 基于连通域处理的细胞提取 | 第37-41页 |
| 3.5.1 连通域标记 | 第37-39页 |
| 3.5.2 凸包拟合 | 第39-40页 |
| 3.5.3 细胞提取 | 第40-41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四章 图像特征提取与细胞识别 | 第42-56页 |
| 4.1 引言 | 第42页 |
| 4.2 细胞图像特征提取 | 第42-46页 |
| 4.2.1 形状特征 | 第42-43页 |
| 4.2.2 灰度特征 | 第43-44页 |
| 4.2.3 纹理特征 | 第44-46页 |
| 4.3 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细胞活性统计 | 第46-54页 |
| 4.3.1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理论 | 第46-48页 |
| 4.3.2 细胞个数识别模型 | 第48-52页 |
| 4.3.3 单细胞活性分类模型 | 第52-54页 |
| 4.3.4 细胞活性统计 | 第54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 第五章 细胞活性检测系统研制与实验分析 | 第56-71页 |
| 5.1 引言 | 第56页 |
| 5.2 检测系统平台构建 | 第56-57页 |
| 5.3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与实现 | 第57-60页 |
| 5.3.1 总体系统电路结构 | 第57-58页 |
| 5.3.2 CMOS图像传感器 | 第58页 |
| 5.3.3 控制和数据传输电路 | 第58-59页 |
| 5.3.4 电源转换和USB接口电路 | 第59-60页 |
| 5.4 细胞活性检测系统软件编程 | 第60-66页 |
| 5.4.1 系统软件框架 | 第60页 |
| 5.4.2 系统固件程序和驱动程序开发 | 第60-61页 |
| 5.4.3 细胞活性检测系统上位机应用软件实现 | 第61-66页 |
| 5.5 细胞活性检测系统实验验证与分析 | 第66-69页 |
| 5.5.1 细胞活性检测系统验证 | 第66-67页 |
| 5.5.2 系统有效性验证 | 第67-69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71-73页 |
| 6.1 总结 | 第71页 |
| 6.2 展望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及参加科研项目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