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1页 |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 1.2 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简介 | 第12-17页 |
| 1.2.1 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基本性质 | 第12-16页 |
| 1.2.2 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激发 | 第16-17页 |
| 1.3 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应用 | 第17-20页 |
| 1.3.1 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在拉曼增强方面的应用 | 第17-18页 |
| 1.3.2 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在能源、光电器件方面的应用 | 第18-19页 |
| 1.3.3 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在分子生物领域的应用 | 第19-20页 |
| 1.4 表面等离子体波导 | 第20-28页 |
| 1.4.1 表面等离子体波导的传输参数和模拟 | 第20-22页 |
| 1.4.2 表面等离子体波导的类型及研究现状 | 第22-28页 |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28-31页 |
| 第二章 IM和MIM表面等离子体波导的比较研究 | 第31-39页 |
| 2.1 引言 | 第31-32页 |
| 2.2 研究理论与基础 | 第32-33页 |
| 2.3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3-37页 |
| 2.3.1 表面等离子体电场分布 | 第33-34页 |
| 2.3.2 IM结构尺寸优化 | 第34-36页 |
| 2.3.3 介质层折射率变化对IM结构的传输特性影响 | 第36-37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 第三章 新型杂化表面等离子体波导的构造与研究 | 第39-53页 |
| 3.1 引言 | 第39页 |
| 3.2 计算理论基础 | 第39-40页 |
| 3.3 新型杂化表面等离子体波导 | 第40-45页 |
| 3.3.1 波导的结构设计 | 第40-41页 |
| 3.3.2 杂化波导的电场分布 | 第41-42页 |
| 3.3.3 杂化结构的尺寸优化和结果讨论 | 第42-45页 |
| 3.4 新型杂化、MIM、传统杂化波导结构的对比研究 | 第45-48页 |
| 3.4.1 新型杂化波导结构与MIM结构的对比研究 | 第45-47页 |
| 3.4.2 新型杂化结构与传统型杂化结构的对比分析 | 第47-48页 |
| 3.5 新型双通道杂化表面等离子体波导的研究 | 第48-50页 |
| 3.5.1 双通道杂化表面等离子体波导的构建 | 第48-49页 |
| 3.5.2 双通道杂化表面等离子体波导的结构分析 | 第49-50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50-53页 |
| 第四章 周期性叠层杂化表面等离子体波导 | 第53-63页 |
| 4.1 引言 | 第53页 |
| 4.2 计算理论基础 | 第53-55页 |
| 4.3 周期性叠层杂化表面等离子体波导的结构设计 | 第55页 |
| 4.4 研究结果和讨论 | 第55-61页 |
| 4.4.1 周期性叠层杂化表面等离子体波导的初步分析 | 第55-56页 |
| 4.4.2 介质区ADM结构变化对周期性杂化波导的影响 | 第56-58页 |
| 4.4.3 填充因子对周期性杂化结构波导的性能影响 | 第58-59页 |
| 4.4.4 周期性杂化结构波导与MIM波导的对比分析 | 第59-61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3-65页 |
| 5.1 总结 | 第63-64页 |
| 5.2 展望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 致谢 | 第71-7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