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14-15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5-2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3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20-2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20-21页 |
1.1.2 研究目标 | 第21-23页 |
1.1.3 关键技术问题 | 第23-24页 |
1.2 关键技术问题研究现状 | 第24-27页 |
1.2.1 随机接入前导设计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1.2.2 随机接入定时检测算法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1.2.3 上行定时提前更新算法研究现状 | 第26-27页 |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贡献 | 第27-29页 |
1.4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29-32页 |
第二章 LTE-LEO系统上行同步技术概述 | 第32-52页 |
2.1 下一代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架构 | 第32-35页 |
2.1.1 用户段 | 第32-33页 |
2.1.2 地面段 | 第33-34页 |
2.1.3 空间段 | 第34-35页 |
2.2 LEO卫星移动通信信道建模 | 第35-41页 |
2.2.1 LEO卫星移动通信信道传输特性 | 第35-38页 |
2.2.2 典型的卫星信道模型分析 | 第38-39页 |
2.2.3 LMS信道模型 | 第39-41页 |
2.3 LTE上行同步技术概述 | 第41-50页 |
2.3.1 上行定时提前机制 | 第41-42页 |
2.3.2 随机接入流程 | 第42-43页 |
2.3.3 随机接入前导设计 | 第43-47页 |
2.3.4 随机接入定时检测方法 | 第47-5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三章 LTE-LEO系统中的随机接入前导设计研究 | 第52-74页 |
3.1 基于LTE的通用前导设计原则 | 第52-59页 |
3.1.1 前导格式设计 | 第53-57页 |
3.1.2 前导序列设计 | 第57-59页 |
3.2 基于接入性能与效率最优的前导设计原则 | 第59-67页 |
3.2.1 对CFO的鲁棒性 | 第60-63页 |
3.2.2 低复杂度检测 | 第63-67页 |
3.3 性能分析 | 第67-72页 |
3.3.1 前导设计 | 第67-68页 |
3.3.2 虚警与漏检性能 | 第68-69页 |
3.3.3 一次成功接入概率 | 第69-7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四章 LTE-LEO系统中的随机接入定时检测算法研究 | 第74-106页 |
4.1 基于PAD&MCE的低复杂度定时检测算法 | 第75-85页 |
4.1.1 SCLS信号模型 | 第75-76页 |
4.1.2 基于PAD的 PDP计算 | 第76-79页 |
4.1.3 多用户峰值检测 | 第79-80页 |
4.1.4 基于MCE的一步TA估计 | 第80-82页 |
4.1.5 性能分析 | 第82-85页 |
4.2 基于LDCC的序列联合定时检测算法 | 第85-101页 |
4.2.1 E-SCLS信号模型 | 第85-86页 |
4.2.2 相关函数设计 | 第86-90页 |
4.2.3 统计特性推导 | 第90-97页 |
4.2.4 定时检测方法 | 第97页 |
4.2.5 性能分析 | 第97-101页 |
4.3 性能比较 | 第101页 |
4.4 测试验证 | 第101-103页 |
4.4.1 系统架构 | 第101-102页 |
4.4.2 验证原理 | 第102-103页 |
4.4.3 测试结果 | 第10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3-106页 |
第五章 LTE-LEO系统中的定时提前更新算法研究 | 第106-134页 |
5.1 系统模型 | 第107-109页 |
5.1.1 参考信号选取 | 第107-108页 |
5.1.2 接收信号模型 | 第108-109页 |
5.2 基于PSC的TA更新算法 | 第109-116页 |
5.2.1 部分对称相关PSC | 第109-111页 |
5.2.2 峰值联合检测PJD | 第111-112页 |
5.2.3 低复杂度估计CRE | 第112-113页 |
5.2.4 仿真分析 | 第113-116页 |
5.3 基于高阶统计量的TA更新算法 | 第116-130页 |
5.3.1 定时度量函数 | 第116-121页 |
5.3.2 性能评估 | 第121-127页 |
5.3.3 仿真分析 | 第127-130页 |
5.4 测试验证 | 第130-133页 |
5.4.1 上行同步维持流程 | 第130-131页 |
5.4.2 测试结果 | 第131-13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33-13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4-138页 |
6.1 研究内容总结 | 第134-135页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35-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6页 |
致谢 | 第146-148页 |
作者简介 | 第148-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