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9页 |
ABSTRACT | 第9-14页 |
符号说明 | 第15-17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7-71页 |
综述一 IBS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治疗 | 第17-45页 |
1 IBS的流行现状和诊断标准历程 | 第17-21页 |
2 IBS的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 | 第21-26页 |
3 IBS的治疗进展 | 第26-32页 |
4 小结 | 第32-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45页 |
综述二 IBS-D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现状 | 第45-59页 |
1 IBS-D的中医病名 | 第45页 |
2 IBS-D的病因病机 | 第45-46页 |
3 IBS-D的中医辨证治疗 | 第46-53页 |
4 小结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综述三 IBS动物模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59-71页 |
1 目前IBS的动物模型研究情况 | 第59-62页 |
2 IBS疾病模型评价方法 | 第62-65页 |
3 IBS-D病证结合模型的评价 | 第65-66页 |
4 小结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前言 | 第71-73页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73-170页 |
实验一 构建脾肾阳虚证IBS-D大鼠模型,番泻叶灌胃剂量和周期的探索 | 第73-104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73-77页 |
实验结果 | 第77-97页 |
讨论 | 第97-101页 |
小结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4页 |
实验二 基于代谢组学角度探索脾肾阳虚证IBS-D大鼠模型的生物学基础 | 第104-126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04-105页 |
实验结果 | 第105-120页 |
讨论 | 第120-123页 |
小结 | 第123-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26页 |
实验三 基于16S rRNA从肠道菌群角度初探脾肾阳虚证IBS-D大鼠模型的生物学基础 | 第126-143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26页 |
实验结果 | 第126-135页 |
讨论 | 第135-139页 |
小结 | 第139-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43页 |
实验四 三种造模方法(母子分离、直肠扩张、避水应激)联合番泻叶灌胃构建脾肾阳虚证IBS-D的比较 | 第143-170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43-145页 |
实验结果 | 第145-164页 |
讨论 | 第164-167页 |
小结 | 第167-168页 |
参考文献 | 第168-170页 |
结语 | 第170-171页 |
致谢 | 第171-172页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72-173页 |
个人简历 | 第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