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司减资的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导言 | 第9-14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9-10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2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2-13页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公司减资中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 | 第14-18页 |
一、股东不等比减资利益冲突 | 第14-16页 |
(一)股东不等比减资的法律问题概述 | 第14-15页 |
(二)股东不等比减资的实证研究 | 第15-16页 |
二、优先股股东与普通股股东的利益冲突 | 第16-18页 |
(一)优先股法律问题的基本概述 | 第16-17页 |
(二)优先股法律问题的立法现状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公司减资中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 | 第18-27页 |
一、债权人保障程序条款的规定缺乏操作性 | 第19-21页 |
(一)减资公告的报纸具有随意性 | 第19-20页 |
(二)公司向债权人提供的担保效力低 | 第20页 |
(三)登记材料的审查形骸化 | 第20-21页 |
二、违反债权人保障程序的减资效力认定单一 | 第21-23页 |
(一)违反债权人保障程序的减资效力实证研究 | 第21-22页 |
(二)违反债权人保障程序的减资效力个案分析 | 第22-23页 |
三、不当减资的后果规制困境 | 第23-27页 |
(一)不当减资后果规制的法律现状与实证研究 | 第23-25页 |
(二)不当减资后果规制的个案分析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我国公司减资模式的选择 | 第27-35页 |
一、公司减资模式的概述 | 第27-29页 |
(一)信息披露机制下的债权人保护模式 | 第27页 |
(二)偿债能力准则模式 | 第27-28页 |
(三)司法介入下的折衷模式 | 第28-29页 |
二、我国公司减资模式的选择 | 第29-35页 |
(一)我国公司减资模式选择的背景 | 第29-32页 |
(二)我国减资模式的架构 | 第32-35页 |
第四章 我国公司减资法律机制的完善 | 第35-51页 |
一、完善公司减资决议 | 第35-39页 |
(一)不等比减资中股东利益的平衡 | 第35-37页 |
(二)优先股股东与普通股股东之间的平衡 | 第37-39页 |
二、完善减资债权人保障程序条款 | 第39-41页 |
(一)减资通知与公告债权人方式的完善 | 第39-40页 |
(二)减资中担保的规制与完善 | 第40页 |
(三)减资中登记资料审查的完善 | 第40-41页 |
三、完善公司减资的效力认定与后果规制 | 第41-47页 |
(一)公司减资的效力认定 | 第41-44页 |
(二)完善不当减资的后果规制 | 第44-47页 |
四、其他相关法律制度的配合 | 第47-51页 |
(一)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 | 第47-49页 |
(二)公司信用法律体系的完善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