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烟草广告与控烟广告的话语角力
| 摘要 | 第9-10页 |
| Abstract | 第10页 |
| 引言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烟草广告的治理与研究现状 | 第13-23页 |
| 一、烟草治理现状 | 第13-16页 |
| 二、烟草广告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 三、研究概览 | 第19-23页 |
| 第二章 烟草广告分析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23-31页 |
| 一、多模态隐喻 | 第23-26页 |
| 二、空间合成理论 | 第26-28页 |
| 三、烟草广告的隐喻分析框架 | 第28-29页 |
| 四、烟草广告样本选择 | 第29-31页 |
| 第三章 烟草广告多模态隐喻的意义解读 | 第31-43页 |
| 一、中华香烟广告的意义解读 | 第31-32页 |
| 二、黄鹤楼香烟广告的意义解读 | 第32-33页 |
| 三、芙蓉王香烟广告的意义解读 | 第33-35页 |
| 四、玉溪香烟广告的意义解读 | 第35-36页 |
| 五、云烟香烟广告的意义解读 | 第36-37页 |
| 六、双喜·红双喜香烟广告的意义解读 | 第37-38页 |
| 七、利群香烟广告的意义解读 | 第38-39页 |
| 八、红塔山香烟广告的意义解读 | 第39-40页 |
| 九、南京香烟广告的意义解读 | 第40-42页 |
| 十、苏烟广告的意义解读 | 第42-43页 |
| 第四章 我国烟草广告话语结论 | 第43-47页 |
| 第五章 控烟广告的研究现状 | 第47-53页 |
| 一、控烟广告研究缺位 | 第47页 |
| 二、控烟广告发展历程 | 第47-48页 |
| 三、当前控烟广告的研究方向与主题 | 第48-51页 |
| 四、当前控烟广告研究的方法与路径 | 第51-53页 |
| 第六章 控烟广告分析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53-59页 |
| 一、框架理论 | 第53-56页 |
| 二、控烟广告的框架分析路径 | 第56页 |
| 三、控烟广告样本选择 | 第56-59页 |
| 第七章 控烟广告的框架 | 第59-83页 |
| 一、社会规范框架 | 第59-61页 |
| 二、疾病框架 | 第61-63页 |
| 三、名人示范框架 | 第63-65页 |
| 四、伤害婴孩框架 | 第65-66页 |
| 五、伤害亲人框架 | 第66-68页 |
| 六、伤害友人框架 | 第68-70页 |
| 七、伤害他人框架 | 第70-71页 |
| 八、公共场所框架 | 第71-73页 |
| 九、性框架 | 第73-74页 |
| 十、心理损失框架 | 第74-75页 |
| 十一、死亡框架 | 第75-77页 |
| 十二、外貌框架 | 第77-78页 |
| 十三、禁锢框架 | 第78-79页 |
| 十四、恶魔框架 | 第79-81页 |
| 十五、宏观资讯框架 | 第81-83页 |
| 第八章 我国控烟广告话语结论 | 第83-89页 |
| 第九章 我国烟草广告与控烟广告的话语角力结论 | 第89-95页 |
| 一、隐性烟草广告话语 | 第89-90页 |
| 二、控烟广告话语 | 第90-91页 |
| 三、隐性烟草广告和控烟广告的话语争夺 | 第91-95页 |
| 参考文献 | 第95-101页 |
| 注释 | 第101-103页 |
| 致谢 | 第103-105页 |
| 附录: 硕士期间成果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