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相关研究工作的综述 | 第12-23页 |
1.2.1 潮流数值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2.2 FVCOM模型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1.2.3 潮汐能研究综述 | 第19-22页 |
1.2.4 海平面上升(SLR)的影响研究综述 | 第22-23页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3-25页 |
1.3.1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3-24页 |
1.3.2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数值模型概述 | 第25-38页 |
2.1 引言 | 第25-26页 |
2.2 控制方程 | 第26-33页 |
2.2.1 笛卡尔坐标系下的原始控制方程 | 第26-28页 |
2.2.2 σ坐标系下的控制方程 | 第28-31页 |
2.2.3 二维(垂向积分)方程 | 第31-32页 |
2.2.4 湍流闭合模型 | 第32-33页 |
2.3 非结构网格设计 | 第33-34页 |
2.4 数值离散过程 | 第34-37页 |
2.4.1 二维外模 | 第34-36页 |
2.4.2 三维内模 | 第36-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中国近海潮流数值模拟研究 | 第38-74页 |
3.1 引言 | 第38页 |
3.2 研究区域、地球物理数据及海平面上升推测 | 第38-40页 |
3.2.1 研究区域 | 第38-39页 |
3.2.2 地球物理数据 | 第39-40页 |
3.2.3 海平面上升推测 | 第40页 |
3.3 网格划分与模型设置 | 第40-43页 |
3.3.1 网格划分 | 第40-41页 |
3.3.2 模型设置 | 第41-43页 |
3.4 模型验证 | 第43-48页 |
3.5 潮流数值模拟 | 第48-71页 |
3.5.1 中国近海海域潮流分析 | 第49-55页 |
3.5.2 海平面上升(SLR)对中国近海海域潮流影响分析 | 第55-7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1-74页 |
第四章 中国近海潮汐能评价 | 第74-92页 |
4.1 引言 | 第74页 |
4.2 潮汐能评估方法 | 第74-76页 |
4.3 近海总体和局部水域潮汐能评价 | 第76-79页 |
4.3.1 近海总体水域潮汐能估算 | 第76-77页 |
4.3.2 近海局部水域潮汐能评估 | 第77-79页 |
4.4 潮汐能分布与潮汐能开发选址 | 第79-82页 |
4.4.1 潮汐能分布 | 第79-80页 |
4.4.2 近岸海域潮汐能开发选址 | 第80-82页 |
4.5 海平面上升对潮汐能评价的影响 | 第82-90页 |
4.5.1 海平面上升对总体水域潮汐能评价的影响 | 第82-83页 |
4.5.2 局部海域潮汐能变化 | 第83-85页 |
4.5.3 潮汐能分布和开发选址变化 | 第85-9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2-96页 |
5.1 结论 | 第92-94页 |
5.2 展望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05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