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粒状污染物论文

典型焦化基地大气降尘沉降通量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

摘要第7-9页
1 前言第9-12页
    1.1 选题背景第9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9-10页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章节安排第10-11页
    1.4 技术路线图第11-12页
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2-17页
    2.1 国外研究进展第12-13页
    2.2 国内研究进展第13-14页
    2.3 降尘的采集方法第14-17页
        2.3.1 采样点个数及位置选取的条件和原则第14-15页
        2.3.2 采样时间与周期的选取第15-17页
3 研究方法及数据预处理第17-23页
    3.1 研究区概况第17页
    3.2 降尘样品的采集及处理第17-20页
        3.2.1 降尘样品采样点的设置第17-18页
        3.2.2 降尘采样桶的安放第18-19页
        3.2.3 降尘样品的采集时间第19页
        3.2.4 降尘样品的收集及处理第19-20页
        3.2.5 降尘沉降通量的计算第20页
    3.3 其他数据来源第20页
        3.3.1 遥感影像第20页
        3.3.2 气象数据第20页
    3.4 研究方法第20-23页
        3.4.1 目视解译第20-21页
        3.4.2 空间插值第21-22页
        3.4.3 反距离加权插值法第22-23页
4 影像预处理及污染点解译第23-31页
    4.1 影像预处理第23-26页
        4.1.1 几何校正第23-25页
        4.1.2 图像增强第25页
        4.1.3 图像裁剪第25-26页
    4.2 污染点解译第26-30页
        4.2.1 准备工作第26页
        4.2.2 解译标志的建立第26-29页
        4.2.3 实地考察和验证第29页
        4.2.4 污染点矢量化第29-30页
    4.3 本章小结第30-31页
5 降尘沉降通量及其时空分异特征第31-41页
    5.1 不同季节降尘的沉降通量及其变化特征第31-33页
    5.2 降尘沉降通量空间分异特征第33-39页
        5.2.1 反距离加权插值法的选择及最优参数的确定第33-34页
        5.2.2 交叉验证第34-36页
        5.2.3 不同季节降尘沉降通量的空间插值结果及其变化特征第36-39页
    5.3 本章小结第39-41页
6 研究区降尘沉降通量及其影响因素第41-47页
    6.1 研究区降尘的沉降通量与其他地区比较第41-43页
    6.2 降尘沉降通量的影响因素第43-45页
        6.2.1 降尘沉降通量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第43-44页
        6.2.2 降尘沉降通量与污染点的关系第44-45页
    6.3 本章小结第45-47页
7 结论与展望第47-49页
    7.1 主要结论第47-48页
    7.2 展望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3页
Abstract第53-55页
致谢第57-5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项目和发表的论文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高光谱数据反演预测大型焦化基地土壤PAHs含量
下一篇:离子交换法从铜冶炼烟气洗涤污酸中提取铼(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