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7页 |
摘要 | 第7-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1页 |
表清单 | 第11-12页 |
图清单 | 第12-15页 |
1 导论 | 第15-19页 |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研究选题背景 | 第15-16页 |
·拟研究的问题和意义 | 第16页 |
·论文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研究重点 | 第16-17页 |
·研究难度 | 第17页 |
·研究基本框架 | 第17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文献分析 | 第17页 |
·定量分析 | 第17页 |
·统计比较分析 | 第17-18页 |
·模型构建 | 第18页 |
·系统研究 | 第18-19页 |
2 国内外h指数研究综述 | 第19-29页 |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9-24页 |
·h指数实证研究 | 第19-21页 |
·h指数数理、模型分析和改进探索 | 第21-24页 |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24-29页 |
·实证分析论文 | 第24-27页 |
·探讨改进型论文 | 第27-28页 |
·研究综述类论文 | 第28-29页 |
3 数据与方法 | 第29-43页 |
·h指数研究层面和样本界定 | 第29-38页 |
·学者层面样本界定 | 第29-31页 |
·学术期刊层面样本界定 | 第31-37页 |
·学术机构层面样本界定 | 第37-38页 |
·h指数来源数据库选择 | 第38-40页 |
·ISI Web of science | 第38页 |
·Scopus | 第38-39页 |
·数据采集说明 | 第39-40页 |
·数据处理说明 | 第40-41页 |
·统计方法与分析工具 | 第41-43页 |
·相关分析 | 第41页 |
·回归分析 | 第41页 |
·算术平均法(Arithmetic mean)和几何平均法(Geometric mean) | 第41-42页 |
·SPSS工具 | 第42-43页 |
4 学者层面跨数据源h指数实证研究 | 第43-51页 |
·研究对象的数据收集 | 第43-44页 |
·不同数据源学者h指数比较 | 第44-46页 |
·ISI Web of science和Scopus收录文献量比较 | 第44页 |
·不同数据源收录文献量与h指数的比较 | 第44-45页 |
·不同数据源h指数比较 | 第45页 |
·综合比较与分析 | 第45-46页 |
·不同数据源学者h指数分析 | 第46-47页 |
·跨数据源的学者h指数设计 | 第47-51页 |
·跨数据源h指数计算的目的和意义 | 第47-48页 |
·跨数据源的学者h指数设计与依据 | 第48页 |
·跨数据源学者h指数的计算 | 第48页 |
·Am-h指数、Gm-h指数与Wos-h指数、Scopus-h指数比较分析 | 第48-49页 |
·学者层面Am-h指数和Gm-h指数的拟合 | 第49-51页 |
5 期刊层面跨数据源h指数实证研究 | 第51-61页 |
·研究对象的数据收集 | 第51-52页 |
·不同数据源学术期刊h指数比较 | 第52-54页 |
·ISI Web of science和Scopus收录文献量比较 | 第52-53页 |
·不同数据源收录文献量与h指数的比较 | 第53页 |
·不同数据源h指数比较 | 第53页 |
·综合比较与分析 | 第53-54页 |
·不同数据源学术期刊h指数分析 | 第54-57页 |
·跨数据源的学术期刊h指数设计 | 第57-61页 |
·跨数据源的学术期刊h指数的计算 | 第57页 |
·Am-h指数、Gm-h指数与Wos-h指数、Scopus-h指数比较分析 | 第57-58页 |
·学术期刊层面Am-h指数和Gm-h指数的拟合 | 第58-61页 |
6 学术机构层面跨数据源h指数实证研究 | 第61-68页 |
·研究对象的数据收集 | 第61-62页 |
·不同数据源学术机构h指数比较 | 第62-63页 |
·ISI Web of science和Scopus收录文献量比较 | 第62页 |
·不同数据源收录文献量与h指数的比较 | 第62页 |
·不同数据源h指数比较 | 第62-63页 |
·综合比较与分析 | 第63页 |
·不同数据源学术机构h指数分析 | 第63-65页 |
·跨数据源的学术机构h指数设计 | 第65-68页 |
·跨数据源的学术机构-大学h指数的计算 | 第65页 |
·Am-h指数、Gm-h指数与Wos-h指数、Scopus-h指数比较分析 | 第65-66页 |
·学术机构层面Am-h指数和Gm-h指数的拟合 | 第66-68页 |
7 跨数据源h指数的综合设定与前景 | 第68-70页 |
8 结论 | 第70-73页 |
·三个层面跨数据源h指数实证分析总结 | 第70-71页 |
·跨数据源h指数的现实应用意义和展望 | 第71页 |
·研究的不足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0页 |
作者简历 | 第80-81页 |
附录 | 第81-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