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层片岩蠕变力学行为试验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岩石蠕变机理研究 | 第10-11页 |
1.2.2 岩石蠕变试验研究 | 第11页 |
1.2.3 岩石蠕变本构模型研究 | 第11-15页 |
1.3 岩石蠕变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15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2 岩石蠕变常用模型 | 第17-27页 |
2.1 岩石流变及其特性 | 第17-18页 |
2.1.1 蠕变变形特征 | 第17-18页 |
2.1.2 长期强度 | 第18页 |
2.2 常用蠕变模型 | 第18-25页 |
2.2.1 经验模型 | 第19页 |
2.2.2 组合元件模型 | 第19-25页 |
2.3 小结 | 第25-27页 |
3 薄层片岩基本力学行为研究 | 第27-36页 |
3.1 引言 | 第27页 |
3.2 细观结构特征及物理参数 | 第27-28页 |
3.2.1 成分分析 | 第27页 |
3.2.2 试件制备 | 第27-28页 |
3.3 常规力学特性 | 第28-34页 |
3.3.1 试验方案 | 第29-30页 |
3.3.2 破坏特征 | 第30-31页 |
3.3.3 应力应变特征 | 第31-32页 |
3.3.4 单轴抗压强度 | 第32页 |
3.3.5 三轴强度参数 | 第32-34页 |
3.4 小结 | 第34-36页 |
4 单轴流变力学行为研究 | 第36-51页 |
4.1 引言 | 第36页 |
4.2 试验方案 | 第36-37页 |
4.3 单轴应力松弛试验 | 第37-42页 |
4.3.1 试验意义 | 第37-38页 |
4.3.2 试验方案 | 第38页 |
4.3.3 应力松弛曲线分析 | 第38-41页 |
4.3.4 应力松弛参量 | 第41-42页 |
4.4 单轴压缩蠕变试验 | 第42-50页 |
4.4.1 试验方案 | 第42-43页 |
4.4.2 陈氏加载法 | 第43页 |
4.4.3 破坏状态分析 | 第43-44页 |
4.4.4 蠕变历时曲线分析 | 第44-46页 |
4.4.5 长期强度 | 第46-50页 |
4.5 小结 | 第50-51页 |
5 三轴蠕变力学行为研究 | 第51-66页 |
5.1 试验方案 | 第51-54页 |
5.1.1 试样制备 | 第51-52页 |
5.1.2 加载方案 | 第52-53页 |
5.1.3 试验步骤 | 第53-54页 |
5.2 破坏状态分析 | 第54-56页 |
5.2.1 片理方向水平 | 第54-56页 |
5.2.2 片理方向竖直 | 第56页 |
5.3 三轴蠕变历时曲线 | 第56-59页 |
5.3.1 片理方向水平 | 第56-58页 |
5.3.2 片理方向竖直 | 第58-59页 |
5.4 长期强度 | 第59-65页 |
5.4.1 片理方向水平 | 第60-61页 |
5.4.2 片理方向竖直 | 第61-63页 |
5.4.3 长期抗压强度与抗剪强度分析 | 第63-65页 |
5.5 小结 | 第65-66页 |
6 蠕变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 第66-87页 |
6.1 蠕变微观机理探讨 | 第66-67页 |
6.1.1 片理方向水平蠕变机理 | 第66页 |
6.1.2 片理方向竖直蠕变机理 | 第66-67页 |
6.1.3 薄层片岩加速蠕变产生条件 | 第67页 |
6.2 基于损伤的非线性蠕变模型 | 第67-71页 |
6.2.1 蠕变与损伤关系 | 第67-68页 |
6.2.2 损伤变量 | 第68-69页 |
6.2.3 损伤演化方程 | 第69-70页 |
6.2.4 基于损伤的非线性模型 | 第70-71页 |
6.3 损伤模型验证和应用 | 第71-82页 |
6.3.1 模型验证 | 第71-74页 |
6.3.2 模型应用 | 第74-82页 |
6.4 模型参数综合分析 | 第82-86页 |
6.4.1 体外弹性模量 | 第82-83页 |
6.4.2 体内弹性模量 | 第83-85页 |
6.4.3 黏性系数 | 第85-86页 |
6.5 小结 | 第86-87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7.1 结论 | 第87-88页 |
7.2 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