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4页 |
1.2 国内外液力调速型风力发电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2章 风电机组主要部分的数学模型 | 第19-37页 |
2.1 风轮部分的模型分析 | 第19-25页 |
2.1.1 组合风速模型及其基本理论 | 第19-21页 |
2.1.2 风轮的气动功率数学模型 | 第21-22页 |
2.1.3 风轮变桨距执行机构的数学模型 | 第22-23页 |
2.1.4 风电机组在不同运行阶段的基本控制目标 | 第23-25页 |
2.2 液力调速系统部分的模型分析 | 第25-30页 |
2.2.1 液力调速系统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 第25-27页 |
2.2.2 液力调速系统机构的静力学分析 | 第27-29页 |
2.2.3 液力调速系统的效率分析 | 第29-30页 |
2.3 同步发电机部分的模型分析 | 第30-35页 |
2.3.1 同步发电机的瞬态基本方程 | 第30-34页 |
2.3.2 单机无穷大系统模型 | 第34-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3章 液力调速系统的基本参数设计 | 第37-71页 |
3.1 可调式液力变矩器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7-47页 |
3.1.1 建模的基本假设 | 第37页 |
3.1.2 液力变矩器动态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7-47页 |
3.2 液力变矩器匹配设计的工况分析及选型 | 第47-50页 |
3.3 液力变矩器叶轮进出口角的匹配设计 | 第50-58页 |
3.3.1 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50-52页 |
3.3.2 设计参数模型及目标函数的建立 | 第52-55页 |
3.3.3 多目标优化设的算法及求解分析 | 第55-58页 |
3.4 液力变矩器有效直径及轮系齿数比的匹配设计 | 第58-70页 |
3.4.1 有效直径设计的目标分析 | 第58-59页 |
3.4.2 利用几何相似法确定变矩器基本参数 | 第59-60页 |
3.4.3 优化函数的建立及其求解分析 | 第60-68页 |
3.4.4 调速系统轮系的配齿方案设计 | 第68-7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4章 风电机组传动系统的动力学建模与分析 | 第71-94页 |
4.1 传动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 第71-84页 |
4.1.1 建模的基本假设和广义坐标的选取 | 第71-73页 |
4.1.2 调速系统中齿轮啮合的物理模型 | 第73-75页 |
4.1.3 部分物理量的计算和动力学微分方程的建立 | 第75-78页 |
4.1.4 传动系统固有特性的分析及计算 | 第78-84页 |
4.2 建立传动链的机械液力耦合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 | 第84-93页 |
4.2.1 传动链的系统动力学简化仿真模型 | 第84-86页 |
4.2.2 约束方程的相关推导 | 第86-88页 |
4.2.3 非完整系统运动学微分方程的建立 | 第88-9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5章 励磁控制系统模型及其参数设计 | 第94-109页 |
5.1 同步发电机励磁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原理 | 第94-95页 |
5.2 无刷励磁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95-102页 |
5.2.1 无刷励磁系统功率部分的数学模型 | 第95-98页 |
5.2.2 无刷励磁系统控制部分的数学模型 | 第98-102页 |
5.3 模糊PID控制器的参数设计 | 第102-108页 |
5.3.1 PID控制理论和模糊控制理论 | 第102-104页 |
5.3.2 增量式模糊PID控制器的参数设计 | 第104-10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6章 仿真分析 | 第109-128页 |
6.1 同步发电机额定工况下的起励升压仿真 | 第109-113页 |
6.2 随机风激励下的风电机组动态仿真 | 第113-127页 |
6.2.1 不同阶段下运行的仿真结果及其分析 | 第113-121页 |
6.2.2 液力调速系统的调速范围仿真 | 第121-127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结论 | 第128-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6页 |
致谢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