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社会与环境论文--环境与发展论文

常山县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

致谢第1-4页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3页
   ·研究的目的意义第8页
   ·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第8-9页
   ·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第9-10页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进展第10-13页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进展第10-11页
     ·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研究进展第11-13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第13-24页
   ·研究区概况第13-15页
     ·自然资源概况第13-14页
     ·社会经济概况第14页
     ·生态环境现状第14-15页
   ·研究内容第15页
   ·研究方法第15-24页
     ·资料收集第15页
     ·方法选取与指标构建第15-21页
     ·主要技术路线第21-24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24-43页
   ·基于真实储蓄法的常山县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第24-31页
     ·环境污染损失第24-25页
     ·自然资源损耗第25-27页
     ·真实储蓄和真实储蓄率的计算第27-29页
     ·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第29-31页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常山县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第31-40页
     ·模型构建第31页
     ·判断矩阵的构造及一致性检验第31-34页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第34-36页
     ·指标的标准化处理第36-37页
     ·环境可持续发展分析第37-40页
   ·两种方法的比较与综合评价第40-43页
     ·两种方法的比较第40-41页
     ·综合评价第41-43页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第43-45页
   ·结论第43页
   ·建议第43-45页
参考文献第45-48页
附录1 常山县1998-2007 年环境污染损失量第48页
附录2 常山县1998-2007 年自然资源损失量第48-49页
附录3 常山县1998-2007 年层次分析法各指标原始数据统计表第49-50页
附录4 常山县1998-2007 年层次分析法各指标标准化后数据统计表第50-51页
详细摘要第51-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历史文脉在古镇型景区中的传承与发展--以太湖风景名胜区苏州同里景区为例
下一篇:森林生态需求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江苏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