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7页 |
1.1.1 能源安全问题 | 第10-11页 |
1.1.2 环境污染问题 | 第11-13页 |
1.1.3 电动汽车产业扶持战略 | 第13-14页 |
1.1.4 电动汽车发展现状 | 第14-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2.1 电动汽车充电负荷预测研究 | 第17页 |
1.2.2 电动汽车充电需求时空分布特性研究 | 第17-18页 |
1.2.3 电动汽车有序充电研究 | 第18-19页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9-22页 |
第二章 城市内部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研究 | 第22-36页 |
2.1 城市内部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影响因素 | 第22-26页 |
2.1.1 电动汽车的充电模式 | 第22页 |
2.1.2 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 | 第22-26页 |
2.1.3 电动汽车的行动规律 | 第26页 |
2.2 考虑时空分布的城市内部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建模 | 第26-34页 |
2.2.1 蒙特卡洛方法 | 第26-28页 |
2.2.2 电动汽车出行分析 | 第28-29页 |
2.2.3 电动汽车返回时刻 | 第29-30页 |
2.2.4 行程结束时电动汽车荷电状态 | 第30页 |
2.2.5 电动汽车充电时间 | 第30页 |
2.2.6 电动汽车充电次数 | 第30-31页 |
2.2.7 电动汽车充电功率 | 第31页 |
2.2.8 配电网设计 | 第31-32页 |
2.2.9 考虑时空分布的电动汽车充电模型的建立 | 第32-3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城市内部电动汽车有序充电研究 | 第36-50页 |
3.1 优化算法的选择与改进 | 第36-40页 |
3.1.1 优化算法的选择 | 第36-39页 |
3.1.2 优化算法的改进 | 第39-40页 |
3.2 城市内部电动汽车有序充电研究 | 第40-44页 |
3.2.1 目标函数 | 第40-41页 |
3.2.2 利用优化算法求解最优负荷 | 第41-42页 |
3.2.3 算例分析 | 第42-44页 |
3.3 考虑分时电价的城市内部电动汽车有序充电研究 | 第44-48页 |
3.3.1 分时电价的提出 | 第44-45页 |
3.3.2 目标函数 | 第45-46页 |
3.3.3 约束条件 | 第46页 |
3.3.4 优化及算例 | 第46-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高速公路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研究 | 第50-60页 |
4.1 高速公路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影响因素 | 第50-51页 |
4.1.1 电动汽车的充电模式 | 第50页 |
4.1.2 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 | 第50页 |
4.1.3 电动汽车的行动规律 | 第50-51页 |
4.1.4 电动汽车快充站的地理分布 | 第51页 |
4.2 单辆电动汽车充电负荷模型 | 第51-52页 |
4.2.1 充电起始时刻 | 第51-52页 |
4.2.2 初始荷电状态和目标荷电状态 | 第52页 |
4.2.3 充电时长 | 第52页 |
4.3 高速公路电动汽车快充站负荷建模及仿真 | 第52-54页 |
4.3.1 电动汽车快充站负荷曲线模型 | 第52-53页 |
4.3.2 电动汽车快充站负荷曲线计算流程 | 第53-54页 |
4.4 算例分析 | 第54-59页 |
4.4.1 单个快充站负荷曲线 | 第54-56页 |
4.4.2 多个快充站负荷曲线 | 第56-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高速公路电动汽车有序充电研究 | 第60-72页 |
5.1 高速公路电动汽车充电优化策略 | 第60-63页 |
5.1.1 目标函数 | 第61-62页 |
5.1.2 约束条件 | 第62页 |
5.1.3 利用优化算法求解最优负荷 | 第62-63页 |
5.2 算例分析 | 第63-70页 |
5.2.1 未优化时各快充站情况 | 第63-64页 |
5.2.2 优化结果分析 | 第64-7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6.1 结论 | 第72页 |
6.2 展望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与参与的项目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