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

二十世纪上半期思想界中国化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导论第12-22页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第12-14页
    二、研究价值及思路第14-16页
    三、研究现状及创新第16-20页
    四、研究重难点与方法第20-22页
第一章 孕育与萌芽——懵懂的中国化(1840——1919)第22-50页
    第一节 早期中国化社会文化背景分析第22-28页
        一、民族危机的加深与现代化的开启第22-24页
        二、19世纪末“醉心欧化”的反思和应对第24-26页
        三、日益深重的传统文化危机第26-28页
    第二节 、进步与落后交织的中西文化认识与中国化探索第28-43页
        一、“中体西用”——中国化思潮的破冰之音第28-32页
        二、梁启超、严复——中国化思潮的拓荒者第32-39页
        三、“保存国粹、兼求新知”——国粹派的文化认识第39-43页
    第三节 近代学科产生与中国化治学理念的萌生第43-50页
        一、“以进化求公理”的史界革命第44-45页
        二、“以外来观念与固有材料相参证”的文学革新第45-46页
        三、“采先哲与泰西学说比较”的经济学发展思路第46页
        四、“取彼善法补吾之短”的法制改革第46-50页
第二章 提出与发轫—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化探索(1919——1930)第50-78页
    第一节 五四以后中国的社会文化变动第50-56页
        一、西方学说的深入系统传播第50-52页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文化转向第52-54页
        三、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激烈态度的反思和回归第54-56页
    第二节 保守与激进交锋的文化论争与中国化思潮的初步显现第56-67页
        一、“东西文化调和论”——东方文化派的主张第56-60页
        二、“以主观西化得客观调和”——新文化派思想探析第60-63页
        三、“兼取中西,熔铸贯通”——学衡派的文化认识第63-67页
    第三节 近代学科初建与中国化思想的明确提出第67-74页
        一、教育中国化探索与实践第67-69页
        二、文学领域之中国化探索第69-71页
        三、史学的体制化与新方法的运用第71-72页
        四、“本国社会学”意识的产生和初探第72-73页
        五、法学、心理学中国化意识的产生第73-74页
    第四节 中国化思潮的“新曙光”——早期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第74-78页
        一、唯物史观的传播与初步应用第76-77页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初步运用第77-78页
第三章 发展与繁荣——各派中国化的竞演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勃兴(1930——1938)第78-112页
    第一节 中国化思潮繁荣发展的背景分析第78-82页
        一、空前民族危机与文化复兴的诉求第79-80页
        二、中西文化认识的深化与近代学科的初步发展第80-81页
        三、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成熟与理论认识的深化第81-82页
    第二节 “吸收中西、融合创新”——思想界的中国化共识第82-91页
        一、“兼蓄各方,折衷持平”的本位文化派诉求第82-85页
        二、“援西入中、继往开来”的新儒家思想第85-88页
        三、“着眼时代,超越中西”的西化派及其他第88-91页
    第三节 学术中国化的全面开展与民族学术体系的初步探索第91-99页
        一、教育中国化、实用化改革的深入推进第92-94页
        二、社会学中国化的蓬勃发展第94-96页
        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文学中国化探索第96-97页
        四、心理学及其他学科的中国化、实用化倾向第97-99页
    第四节 国民党的三民主义儒化倾向第99-101页
        一、三民主义儒化起因与路径第99-100页
        二、影响及评价第100-101页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的繁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第101-112页
        一、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的后来居上第101-104页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界文化转向与中国化的提出第104-108页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思潮的发展高潮第108-112页
第四章 深入与升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思潮的继续推进(1938——1949)第112-150页
    第一节 抗战时期的学术文化状况第112-115页
        一、中国共产党对文化的重视与文化运动的繁荣第112-114页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聚集与理论研究的深化第114-115页
    第二节 “学术中国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学术界对中国化的系统论证第115-122页
        一、中国化必然性、科学性论证第116-117页
        二、中国化内涵探讨第117-118页
        三、批判错误思想,树立正确方向第118-119页
        四、方法与途径的探索第119-122页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中国化思潮的主要阵地第122-137页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探索与实践第122-127页
        二、硕果累累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第127-131页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阐发与运用第131-134页
        四、“民族形式”探讨与文艺理论中国化探索第134-136页
        五、马克思主义在其他学科的运用与探索第136-137页
    第四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成熟——中国化思潮的新境界第137-141页
        一、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成熟第138-139页
        二、“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第139-141页
    第五节 、思想界中国化思想的进一步发展第141-150页
        一、中西文化认识的继续深化第142-145页
        二、教育学中国化思想的继续发展第145-146页
        三、中国化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第146-148页
        四、中国化哲学体系的竞相建立第148-150页
第五章 中国化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良性互动第150-178页
    第一节 中国化思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发与铺路第150-163页
        一、中国化思潮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思潮氛围第150-154页
        二、20世纪20年代思想界中国化思潮对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启发和影响第154-157页
        三、进步理论家对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发和影响第157-161页
        四 史学、经济学中国化成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知识支撑第161-163页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化思潮的推动与引领第163-171页
        一、以政治之力推进学术中国化的繁荣第163-165页
        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中国化思潮方向第165-169页
        三、以革命实践为中国化思潮提供现实路径第169-171页
    第三节 学术中国化运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宣传与深化第171-178页
        一、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利器第171-173页
        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化和丰富第173-178页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思想界中国化思潮的超越第178-209页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化思潮的学理超越第178-191页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吸收——在中西文化关系认识上的超越第179-181页
        二、“有的放矢”——在理论与实际关系认识上的超越第181-186页
        三、“国际主义与民族形式相结合”——在普遍性与特殊性、世界性与民族性关系认识上的超越第186-191页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化思潮的实践超越第191-209页
        一、“为什么化”——中国化缘由第191-194页
        二、“化什么”——中国化内容第194-197页
        三、“怎么化”——中国化途径第197-203页
        四、“化出了什么”——中国化成果第203-209页
结束语第209-212页
参考文献第212-221页
致谢第221-22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223页

论文共2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元文化背景下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
下一篇:李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