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3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4.1 既有房屋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4.2 安全管理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3 现有文献评析 | 第13-14页 |
1.5 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6 论文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既有房屋安全管理理论基础和应用环境 | 第16-26页 |
2.1 既有房屋安全管理的理论基础 | 第16页 |
2.2 既有房屋安全管理理论的应用环境 | 第16-20页 |
2.2.1 大陆地区建筑物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 第16-17页 |
2.2.2 中国台湾地区建筑物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 第17-18页 |
2.2.3 新加坡的建筑物法律法规体系 | 第18-19页 |
2.2.4 美国的建筑物法律法规体系 | 第19-20页 |
2.3 房屋建筑管理机构设置 | 第20-23页 |
2.3.1 中国大陆房屋建筑物管理机构设置 | 第20-21页 |
2.3.2 中国台湾地区房屋建筑物管理机构设置 | 第21-22页 |
2.3.3 新加坡房屋建筑物管理机构设置 | 第22页 |
2.3.4 美国房屋建筑物管理机构设置 | 第22-23页 |
2.4 房屋建筑物管理资金来源 | 第23-24页 |
2.4.1 中国大陆地区房屋建筑物管理资金来源 | 第23页 |
2.4.2 中国台湾地区房屋建筑物管理资金来源 | 第23页 |
2.4.3 新加坡房屋建筑物管理资金来源 | 第23-24页 |
2.4.4 美国房屋建筑物管理资金来源 | 第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既有房屋的安全状态评价指标体系 | 第26-34页 |
3.1 既有房屋安全状态评价的目的 | 第26页 |
3.2 既有房屋安全状态评价内容的确定 | 第26-27页 |
3.3 既有房屋安全状态评价指标的收集与选择 | 第27-32页 |
3.3.1 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27-28页 |
3.3.2 相关学者研究 | 第28-30页 |
3.3.3 建立既有房屋安全状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30-31页 |
3.3.4 即有房屋安全状态综合评价指标的使用说明 | 第31-32页 |
3.4 既有房屋安全状态评价指标的数据集成 | 第3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四章 既有房屋安全评价的方法 | 第34-46页 |
4.1 常用的安全评价办法比较 | 第34-35页 |
4.1.1 层次分析法 | 第34页 |
4.1.2 故障树法 | 第34页 |
4.1.3 BP神经网络评价法 | 第34-35页 |
4.1.4 模糊评价方法 | 第35页 |
4.2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原理 | 第35-37页 |
4.3 既有房屋安全状态评价方法 | 第37-42页 |
4.3.1 基于层次分析法权重的确定 | 第38-40页 |
4.3.2 权重的修正 | 第40-42页 |
4.4 隶属矩阵的确定 | 第42-4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3-46页 |
第五章 房屋建筑物安全性综合评价应用实例 | 第46-56页 |
5.1 背景资料 | 第46页 |
5.2 综合评价过程分析 | 第46-56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作者简介 | 第60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