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5页 |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10-11页 |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3页 |
| 1.研究的目的 | 第11页 |
| 2.研究的意义 | 第11-13页 |
| (三)本文研究的问题 | 第13-15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15-26页 |
|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5-16页 |
| 1. 合情推理的由来 | 第15页 |
| 2.合情推理的涵义 | 第15-16页 |
| 3.合情推理的特征 | 第16页 |
| (二)合情推理的主要模式 | 第16-19页 |
| 1.归纳 | 第17-18页 |
| 2.类比 | 第18-19页 |
| 3.猜想 | 第19页 |
| (三)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 | 第19-20页 |
| (四)我国新课改要求下的合情推理 | 第20-22页 |
| 1.《标准》中对合情推理提出的目标要求 | 第20-21页 |
| 2.高考中对合情推理的考察现状 | 第21-22页 |
| (五)国内外对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要求 | 第22-26页 |
| 1.美国对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要求 | 第22页 |
| 2.匈牙利对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要求 | 第22-23页 |
| 3.英国对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要求 | 第23-24页 |
| 4.我国对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要求 | 第24-26页 |
|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6-30页 |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6-27页 |
| (二)弗赖登塔尔再创造理论 | 第27页 |
| (三)波利亚数学教育理论 | 第27-28页 |
| (四)新课程中合情推理的基本理念 | 第28-30页 |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30-34页 |
| (一)研究思路 | 第30-31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31页 |
| 1.文献法 | 第31页 |
| 2.问卷调查法 | 第31页 |
| 3.课堂观察法 | 第31页 |
| (三)研究过程 | 第31-34页 |
| 1.教师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32页 |
| 2.学生检测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32页 |
| 3.课堂观察 | 第32-34页 |
| 五、研究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第34-49页 |
| (一)学生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 第34-41页 |
| 1.问卷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第34-37页 |
| 2.学生检测问卷结果总体情况分析 | 第37-39页 |
| 3.学生检测问卷的差异性分析 | 第39-41页 |
| (二)对教师问卷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第41-47页 |
| (三)结论 | 第47-49页 |
| 六、数学教学中合情推理的培养策略 | 第49-65页 |
| (一)提供丰富典型的材料,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归纳猜想能力 | 第49页 |
| (二)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类比推理的兴趣 | 第49-50页 |
| (三)预设情景冲突,锻炼学生的数学猜想能力 | 第50-51页 |
| (四)例谈概念教学中合情推理的渗透方法 | 第51-56页 |
| (五)教学建议 | 第56-59页 |
| 1.给教师的建议 | 第56-58页 |
| 2.给学生的建议 | 第58-59页 |
| (六)教学案例 | 第59-65页 |
| 结束语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 附录 | 第69-73页 |
| 附录一、学生检测问卷 | 第69-71页 |
| 附录二、教师调查问卷 | 第71-73页 |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