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特种结构论文--抗震动结构、防灾结构论文--耐震、隔震、防爆结构论文

阻尼器VID与BRB混合布置的结构抗震分析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1页
    1.1 引言第16-17页
    1.2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17-18页
    1.3 耗能减震技术概述第18-20页
        1.3.1 耗能减震的基础概念第18页
        1.3.2 消能减震技术的发展及现状第18-20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第20-21页
        1.4.1 研究内容第20页
        1.4.2 研究意义第20-21页
第二章 耗能装置基本介绍第21-34页
    2.1 耗能装置的类型第21页
    2.2 粘滞阻尼器介绍第21-26页
        2.2.1 粘滞阻尼器的研究现状第21-22页
        2.2.2 粘滞阻尼器的减震原理第22-25页
        2.2.3 粘滞阻尼器的力学模型第25-26页
    2.3 防屈曲支撑介绍第26-33页
        2.3.1 防屈曲支撑研究现状第26-28页
        2.3.2 防屈曲支撑的减震原理第28-29页
        2.3.3 防屈曲支撑的力学模型第29-33页
    2.4 混合布置阻尼器的研究现状第33页
    2.5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 耗能减震的分析方法第34-49页
    3.1 常见的抗震分析方法第34页
    3.2 静力分析法第34页
    3.3 反应谱分析法第34-40页
        3.3.1 反应谱分析理论第35-37页
        3.3.2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第37-40页
    3.4 模态分析法第40-43页
        3.4.1 模态分析理论基础第40-41页
        3.4.2 特征向量法第41-42页
        3.4.3 Ritz向量法第42-43页
    3.5 时程分析法第43-47页
    3.6 非线性时程分析法(FNA)第47-48页
    3.7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四章 钢框架结构的模态分析第49-57页
    4.1 计算模型概况第49-52页
        4.1.1 结构模型的基本信息第49-51页
        4.1.2 SAP2000软件简介第51-52页
    4.2 模态分析第52-54页
        4.2.1 模态分析的必要性第52页
        4.2.2 模态分析的结果第52-54页
    4.3 反应谱分析第54-56页
        4.3.1 相关概念第54-55页
        4.3.2 楼层的层间位移及位移角第55-56页
    4.4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五章 阻尼器耗能减震方案第57-90页
    5.1 粘滞阻尼器对钢框架结构的减震分析第57页
        5.1.1 控制点的选取第57页
    5.2 地震波的选取第57-59页
        5.2.1 地震波选用方法第57-59页
    5.3 减震装置的参数设置第59-61页
    5.4 布置VID的减震分析第61-67页
        5.4.1 VID在不同工况下的减震方案第61-64页
        5.4.2 不同地震波对VID工作性能的影响第64-67页
    5.5 布置BRB的减震方案第67-72页
        5.5.1 BRB在不同工况下的减震方案第67-69页
        5.5.2 不同地震波对BRB工作性能的影响第69-72页
    5.6 混合阻尼器的可行性分析第72-88页
        5.6.1 竖直方向上布置组合阻尼器的不同工况第73-77页
        5.6.2 不同地震波对组合阻尼器的减震效果分析第77-80页
        5.6.3 水平方向上布置组合阻尼器的不同工况第80-86页
        5.6.4 不同地震波对组合阻尼器的减震效果分析第86-88页
    5.7 本章小结第88-90页
第六章 经济性分析第90-95页
    6.1 对比工况的选取第90-91页
        6.1.1 对比工况的减震效果第90-91页
    6.2 常用的经济对比方法第91-92页
        6.2.1 不同工况工程量对比第92页
    6.3 不同工况的总造价对比第92-94页
        6.3.1 材料消耗造价对比第92-93页
        6.3.2 工期和安装费对比第93-94页
    6.4 本章小结第94-95页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第95-97页
    7.1 结论第95-96页
    7.2 建议第96-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1页
致谢第101-102页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装配式套装钢梁柱节点的抗震性能研究
下一篇:L型不规则钢框架支撑结构的地震反应及减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