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 ·加工贸易相关概念 | 第12-13页 |
| ·加工贸易的含义 | 第12页 |
| ·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的区别 | 第12-13页 |
| ·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全球价值链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国内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8-30页 |
| ·全球价值链理论 | 第18-23页 |
| ·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形成 | 第18-20页 |
| ·全球价值链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 ·全球价值链分工状况 | 第22-23页 |
|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 ·比较优势理论 | 第23-24页 |
| ·产品周期理论 | 第24-25页 |
|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第25-26页 |
| ·全球价值链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 第26-30页 |
| ·全球价值链与加工贸易的关系 | 第26-27页 |
| ·全球价值链上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含义 | 第27-28页 |
| ·全球价值链上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 | 第28页 |
| ·全球价值链理论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启示 | 第28-30页 |
| 第3章 江苏加工贸易发展分析 | 第30-39页 |
| ·江苏加工贸易发展历程概述 | 第30页 |
| ·江苏加工贸易发展的特点 | 第30-34页 |
| ·加工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 第30-31页 |
| ·进料加工成为加工贸易的主要经营模式 | 第31-32页 |
| ·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结构逐步优化 | 第32-33页 |
| ·外资企业成为加工贸易的主要经营主体 | 第33页 |
| ·加工贸易进出口市场比较集中 | 第33-34页 |
| ·江苏加工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34-39页 |
| ·加工贸易增值率不高 | 第34-35页 |
| ·在"微笑曲线"中处于低端位置 | 第35-36页 |
| ·加工贸易国内采购率不理想 | 第36-37页 |
| ·内资企业所占比重偏低 | 第37页 |
| ·加工贸易地区发展不平衡 | 第37-39页 |
| 第4章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江苏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 第39-44页 |
| ·外商直接投资 | 第39页 |
| ·领导厂商的战略控制 | 第39-40页 |
| ·加工贸易企业的能力与机制 | 第40-41页 |
| ·企业技术水平 | 第40页 |
| ·内资企业经营与科技机制 | 第40-41页 |
| ·劳动力供给条件 | 第41-42页 |
| ·相关产业的配套能力 | 第42页 |
| ·政策环境 | 第42-44页 |
| ·税收政策 | 第42页 |
| ·深加工结转政策 | 第42-43页 |
| ·知识产权制度 | 第43-44页 |
| 第5章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江苏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44-52页 |
| ·研究方法 | 第44-45页 |
| ·指标的选取和数据说明 | 第45-46页 |
| ·实证分析 | 第46-50页 |
| ·结论 | 第50-52页 |
| 第6章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江苏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途径 | 第52-61页 |
|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江苏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 | 第52-54页 |
| ·立足劳动密集型产业,努力推动加工贸易产业升级 | 第52页 |
| ·努力提升在价值链中的地位,由底部向两端延伸 | 第52-53页 |
| ·调整加工贸易主体结构 | 第53页 |
| ·促进加工贸易企业的国内采购发展 | 第53-54页 |
|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江苏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 第54-61页 |
| ·优化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实现加工贸易产业升级 | 第54-55页 |
| ·接近领导厂商,提高学习效率 | 第55页 |
| ·延伸下游服务环节价值链 | 第55-56页 |
| ·推动内资企业发展,促进加工贸易的主体转变 | 第56-57页 |
| ·推进加工贸易国内采购向中间产品延伸 | 第57页 |
| ·加大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人才培养力度 | 第57-58页 |
| ·完善加工贸易政策 | 第58-59页 |
| ·建立与现代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加工贸易监管模式 | 第59-60页 |
| ·加强地区之间的合作,实现加工贸易区域协调发展 | 第60-61页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2页 |
| ·结论 | 第61页 |
| ·展望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 附录A | 第67-69页 |
| 附录B | 第69-70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0页 |